西安是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10年陕西蓝田出土的5块残砖,距今已有50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砖。
做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的文化资源可谓丰富。当地人早有“踢一脚陕西的土,保不准就有个瓦渣片片叫你拣上!”的说法,而那瓦渣又都是值钱的万货(秦方言:物什之意)。其实说的就是陕西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秦砖汉瓦”。
“秦砖汉瓦”是指这秦汉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中国建筑陶器的烧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开始的,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秦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突飞猛进。所以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后世人将其统称为“秦砖汉瓦”。而唐代的建筑用陶砖瓦亦被囊括在这一统称中。
有中国四大名砚之称的“澄泥砚”,成与汉、盛与唐宋。其烧造之法亦是秦砖汉瓦之技艺升级与革新。
乃至明清,苏州烧造的砖直供北京紫禁城,因为对工艺的要求极高,也被人们称之为“金砖”。近年来,苏州的“御窑金砖”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其“御窑金砖”烧造企业也获得国家的扶持,并迅速壮大。
秦砖汉瓦自西安诞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从西安到山西、苏州、北京,经过漫长的几千年,其文化传承与应用范围早已发生了巨变。做为陕西人,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所孕育的文明有着天然的骄傲,可对于文明的传承我们所做的目前仅仅是复制与玩赏拓片。如何弘扬秦砖汉瓦的文化,一个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重要符号,我们不能将他们束之高阁,摆放在博物馆中供人瞻仰。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发散思维,依托秦砖汉瓦的文明,创造出与适应当下文明的产物,使秦砖汉瓦走入每个人面前,不仅仅是观赏,而是零距离的触摸。这是每个陕西人的责任,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如何创新,作为建筑用陶,其复杂的工艺,漫长的生产周期,早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迅猛的时代,而高昂的烧造成本更是让建筑商望而生畏。我们也不可能去仿造苏州金砖的发展。我们必须创新出自己的产品,为秦砖汉瓦正名,为文化传承续接血脉。
自十八大以后,文化强国这一理念已被广为人知,如何用文化强国,也被许多的专家学者讨论。我们先不谈其理论,只是把脚下的土、脚下的文明、深耕细做。要想让文明重现在人们的眼前、手中,必须要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亦就是说不管什么物件必须要有实用性。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里面唯有茶具有很高的文化传承。
从2012到2015年,断断续续的实验与论证,2015年“秦砖茶海”茶具问世。其造型古朴大气,具有鲜明的秦风汉韵,其特点吸水与无形,与茶结合可把玩润养。其实用性大到茶道艺术小到家庭茶室均可收放自如。这一创新续接了秦砖汉瓦的烧造之法,填补了陕西地域文化创意产品这一空白。为秦砖汉瓦之文化传承做了一个重要节点。为弘扬传统文化找到了一个介质。其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
“秦砖茶海”是本土艺术家许海峰先生设计并烧造成的实用艺术茶器。从秦砖汉瓦中得到艺术灵感,查阅典籍,亲赴苏州学习“御窑金砖”烧制技艺。将陶艺美学、雕塑美学、茶道美学相互融合。按照古法烧制的实用器茶海。试制三年才达到今天的水平。“秦砖茶海”的设计元素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除了造型古朴拙美,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吸纳茶汤养玩,在短期就能形成包浆。被称为“会呼吸的茶海。”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