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灯具展示中华文明科技脉络
以灯具为载体,寻找中华文明的科技脉络。
4月26日至5月12日, “灯火为引,探寻中华文明的科技之光——中国历代灯具展”将在鹏宝轩艺术馆举行。展览由深圳市鹏宝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市臻启元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自然光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协办,深圳市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支持,为第十五届文博会配套文化活动之一。
此次展览通过从战国时期至民国晚期的120余盏古灯具,展示其中承载的千年以来历史变迁中的文明印记、科技发展。同时,展览现场还将有近现代灯具展览区以及灯光互动展览。
展览旨在让更多市民了解古代灯具的发展历程,懂得古代灯具蕴含的内涵与文化,更好地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源头何在,以及当今的灯光工程给一座城市带来的文明和温度。
此次展出的120余盏古灯具形态各异,以青铜、陶、瓷、银、景泰蓝灯材质为主。其中,汉代宫灯上有能调亮挡风的灯罩,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明代省油灯的省油技术是现代工业中“水套冷却”技术的前身;唐代走马灯利用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下沉的空气对流原理,以推动轴连带剪纸人马转动,是现代燃气涡轮机的萌芽……古人将智慧应用到灯具上,成就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之光。
展品中有一件战国时期的灰陶人形灯,陶俑施彩,浓眉、高鼻、深目,口微张,面容沉静,头戴高寇,身着长衫,席地而坐。造型简练,充满活力,使观者倍觉亲切。
一对汉代青铜行灯颇为精巧。行灯又名为拈灯,灯盘敞口,直壁,平底中心立一烛钎,盘壁外侧有一扁平鋬,底下为灯柱和承盘。通常作为行走时或者长途旅程中照明用灯。多流行于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初期。
一盏东汉绿釉陶母子熊灯由油毡、灯柱和承盘构成。灯为红土胎,釉色青绿。油盏敛口钵形,外壁划有三道弦纹。灯柱是一只幼熊蹲坐在承盘中心,双手扶头,上顶油盏。承盘为折沿、直壁、平底。幼熊体态比例匀称,似经驯化,故身着衣衫,是中国汉代杂技驯兽的重要资料。
清代的一盏掐丝珐琅雁形烛台,大雁身体装饰缠枝纹与高古龙纹,雁首各顶一莲花铜灯盏。该套器物工细端庄,表现了掐丝珐琅灯具的高超制作工艺。
现代科技 光影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还设置了近现代灯具展览区以及灯光互动展览。其中,智能路灯等现代作品也令人感叹科技的进步。这套智慧路灯系统包含照明控制系统、一键报警求助系统、环境监测系统、LED信息屏发布系统、智慧WIFI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井盖监测系统、汽车充电桩系统、人员定位系统、智能喷雾系统等,它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照明功能,而是一套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多功能智能设备。
届时,展览现场还会以现代科技技术展现古代走马灯旋转的场景,还有猜灯谜等灯光互动展览,为观众带来声光电交融的新奇感受。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