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美色清华——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绘  返回

美色清华——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绘

-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文/龚良
    民国初年,西风东渐,追逐新潮的海派服饰成为新女性公认的时尚。随之,在瓷都景德镇的彩绘瓷器上,也前所未有地出现了一批以“摩登女郎”及其生活为装饰题材的时装人物粉彩瓷,它一洗传统古装美人瓷绘的程式化形象,将现代新女性的现实生活予以理想化,通过夸张大胆的笔触手法,将时装形象融于瓷绘艺术之中。同时,通过新粉彩技艺的运用,结合西洋水彩画技法,让人物面部勾线与服饰晕染能细微地表现明暗层次,色彩透明艳丽,极具现代绘画的气息。
    粉彩时装人物瓷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瓷器绘画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审美求变意识,开启了瓷绘艺术关注现实世界的新篇章。这些瓷画艺术家将目光瞄准了时代进步的最前沿,画面描绘了颇具时代气息的女性服饰装扮,尤以勾画摩登女性的时尚生活为主,着意表现国门初开之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孕育的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记录了新旧交替时期人物与时装变迁的历史信息,体现出了变革时期的社会思潮与审美特征,同时也鼓舞着新式女性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与传统仕女瓷绘不同的是,民国时装粉彩瓷器上的女性,都一律身着文明新装,画中人物身份、服饰、器具及背景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以时装区别于古装,以摩登女郎取代传统仕女,以现代西式洋房取代传统台榭楼阁,这些特征几乎反映在每一件时尚女性瓷器上。随着西式建筑与现代器具介入画面,时装人物瓷器便记录了浓郁的东方诗情与西式浪漫,将现实理想与古典想象熔于一炉。在民国早期的景德镇,有很多著名画师(如“珠山八友”的王琦等)都参与了时装人物瓷绘的创作,在艺术创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洪步馀的典雅、毛子荣的清新、潘肇唐的飘逸、梯青室的玲珑、益友斋的素静和桐华居的明艳,有如春兰秋菊,各擅其芳。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时装人物瓷绘与月份牌堪称双峰并峙,代表性地塑造了民国初期时尚新女性的经典形象。
    在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时装人物瓷绘作品前,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百年前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融合后给当时国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到处可见的“洋”物无疑成了那个时代“时尚”的代名词。在这些瓷绘作品上,洋人、洋房、洋车、洋装、洋伞、洋犬、洋乐器、洋家具、洋摆设……连同呈现出这些艳丽色彩的瓷画颜料,也大都是刚刚从德国和日本进口的化工釉料——洋彩。这些数不胜数的时髦“洋玩意”和画面上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完美搭配,创造了独具特色、气质迷人的新一类瓷画品种。画面之外的题款诗句,既有传统书画作品中常用的古典诗词,又有与画面上现实生活主题相符的带有舶来文化元素的题句,画意与题句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只可惜生非盛世,在战争频仍的年代,景德镇瓷业萧条,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器也于上世纪20年代末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现的昙花。但是,作为中国瓷绘艺术之苑中的一枝奇葩,民国人物粉彩瓷恰似划空的流星,短暂而耀眼,承载一个时期的历史信息特别丰富,是了解民国早期时尚女性生活的生动剪影,是特定时期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李安源博士是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副院长,他曾将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器作为专题收藏与研究对象,历经多年,收藏有各类粉彩时装人物瓷器400余件,并对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器做了相应的研究,界定了瓷器制作的滥觞与终结年代,探索了瓷器的初步类型、分期和画师群体、画风衍变等问题。本次“美色清华——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绘(1912—1929)”展即是李安源先生拿出个人收藏的一部分,同我院古建所和陈列所一起策划制作,奉献给社会大众的精美文化产品。希望展览能呈现那个时代多姿多彩时装人物的众生相,并带给观众美的享受。


    展览图片


    展览评论

    4月28日下午,“美色清华——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绘(1912-1929)”展在南博艺术馆艺术长廊揭开帷幕。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管向群、设计学院院长邬烈炎、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安源、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李民昌、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  张朋川出席开幕式,李民昌、管向群、张朋川先生先后致辞。开幕式后,嘉宾们参观展览。
    “粉彩时装人物瓷器”是中国瓷器绘画由传统转向现代审美意识的标志,瓷画艺术家将目光瞄准时代最前沿,描绘了颇具时代气息的女性服饰装扮,记录了国门初开、新旧交替时期东方诗情和西式浪漫碰撞和融合下人物与时装的变迁史,时代意义突出。
    此次展览在南京艺术学院李安源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共展出102件民国粉彩时装人物瓷器,一部分在民国馆,采用的是场景融入的展示方式,一部分在艺术馆长廊,采用独立展柜让观众360度观赏。此外,在数字馆还呈现了关于女性人物瓷器发展简史的动画和一些拼图游戏。以三种不同的展示方式共同诠释民国时期时尚人物的经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