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布拉克贝希·魅力新疆
——卢野山水画作品展
展览日期:2016年05月22日—05月28日
参展画家:卢野
主办单位:深圳市美术家协会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深圳市鹏宝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银行南山支行
指导单位:南山区人民政府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
展览地址:鹏宝轩艺术馆
开幕时间:05月22日10:30
备 注:本次展览属于第十二届文博会专项活动之一
野性的抒情和表达
——卢野的画
文/冯国伟
卢野居于新疆乌鲁木齐,生活,教学,画画。他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人,他的画也不是那种四平八稳的画。以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是有着一种让人过目不忘的野性的。
这种野性不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般的强蛮霸气,也不是“野旷天地树、江清月近人”般的野逸,而是一种天马行空般的放任和自在。这种野性对当代艺术而言,是一种稀缺的基因,对他的画而言,却是独有的土壤和空气,可以任他自由生长。
这种野性当然与他的生存环境有关。到过新疆的人自然知道天地辽阔对一个人的心灵意味着什么?更何况除了辽阔,新疆带给艺术家的资源是无法穷尽的。卢野长期生活于此地,又酷爱写生,近十几年来,他驱车几万公里,足迹遍布南疆北疆,积累写生作品千余幅,绘画素材无以计数。这种天高地阔的写生体验自然会浸淫着他的心灵,并通过他的画笔得以展现。这就形成了他画风的一个明显特点:强烈渲泻。似乎非如此不能表达他内心的强烈感受,非如此不能与这片土地的气息对接。
所以当他的油画摆在你眼前的时候,你几乎不用做过多的揣摸,就一下能捕捉到那种来自旷野的气息。那种天地间的丰沛能量有种热带雨林天气般的包裹感,让你无法躲闪,很快会进入画中的状态。恣意、生猛、无拘无束,画面中体现出来的随性和出乎想象之外的色彩衔接和生命律动肯定不是在室内按部就班所能画出来的。关内人所无法体验的那种热烈的阳光和边地的地理特征通过流动的油脂在布面上流动着,有一种厚重而黏稠的质感。它们象火山喷发出的色彩熔岩,流动缓慢却蕴含着强悍的势能,不可阻挡地想冲出画框。这种色彩的嘶吼和奔跑不是以古典绘本为参照,而是夹杂着个人在天地人的对照中所释放的能量,让人往往有千古一叹的感喟,又生出无限的惆怅和悲怆。
这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呀,又如何才能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动和悲伤?
其实这种画境与人性的对话更给了卢野的画一种亮色基调之余的灰度,使他的作品不留连于一味地恃强斗狠,一味地扩张冲撞,而是在极度的抒情背后有着清醒的思考。
这种清醒体现在他近几年创作的《龟兹印象系列》作品中。这组作品,完全摆脱了户外写生的即兴感和纵深感,而是在一个平面空间内,以一种壁画的造型形式,再造了卢野心中对新疆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的理解和境界。那里面有打动人心的色彩,有古老悠久的神话,有飞天佛像的自在,有抽象变形的玄奥……它没有一般宗教题材的肃穆、庄严和压抑,而是展现着神秘、轻灵、激越的活泼生机。它不是现实题材,没有固定的故事轨迹,但直通心灵,呈现了一个狂热、感性的新疆本土艺术家发乎性情的梦想和关照。当我们对照古丝绸之路佛教传播和壁画渊源这一过程,就能清晰地看到融汇、开放与活泼恰是新疆这片土地给予艺术的独有气质。正是这种既有传承也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赋予了卢野这组作品焕然一新的艺术能量,也代表了卢野创作不容忽视的艺术价值。尽管由于身处边地,他的创作还不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但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卢野的油画虽然情感充沛,有一种痛快的挥洒和难以自禁的宣泄感之外,却隐藏着本能的自我控制。这就是他画里时而流露出的国画情调。中国人画油画,那种中国式的诗情画意是一不小心就会流出来的。这也并没什么不好,这本身就是中国油画家的一种选择或者说是一种存在。只不过这种中国元素在油画中如何表现得水乳交融才是问题的焦点。
这就必然要说说卢野的书法和国画了。作为大众眼中的油画家,卢野一直习练书法,并有相当的造诣。但他显然不喜欢那种精微妍美的古典书风,在他的性格和生存环境的带领下,他的书风也同这边地的环境,有种放纵的挥洒和想象,酣畅痛快。所以在他画的《自然系列魔鬼林》中,我们就能感知到书法线条对他油画语言的调整。如果滤掉色彩,我们看到的就是水墨淋漓的大写意,是那些外表枯裂垂死的树杆以风骨与生命抗争百年的坚持和不屈。
在他大量的写生作品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就是树。它们完全是生命的舞者,以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姿态展现着生命的层次和韵律。恍惚间,我会觉得那是些沐浴在春风中的美丽女子,她们和大自然如此琴瑟相合,是有着逼人的美艳和强烈的诱惑力的。
而卢野的国画则从油画的写生意味中走上了想象的巅峰。他早期的国画山水还拘泥于西部大山大水的表面描述,近几年的作品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表述模式。在他的吐峪沟、喀什、高台系列国画作品中,总体上似乎是借鉴了元代画家倪瓒一江两岸三段式的构图方式,但倪瓒的风格是空寒,而卢野却呈现了与之相反的热烈。作品中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主导的画面随意散淡地排列着,占据作品下半部,而色彩上以金色和黄色营造了一个尘世的热闹家园,而一江之隔远方,山峦如血如黛,此岸彼岸、今生往生的宗教情怀油然而生。作品好看又不甜俗,意味深沉又不故作哲人状。这些作品在中国山水画的探索中体现出了个人的面目,尽管只有那么一点点。但能够在高峰林立的中国山水画中有那么一点点个人的东西,已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我喜欢卢野的画,喜欢他画里那种无拘的野性,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没有一点野性的绘画是无法表达出它的灿烂和内涵的。
2013-11-29于兰州
(附记:也许是我身在西部的缘故,我对新疆画家的画格外感兴趣。但对那些格公式化的新疆风情画又格外反感,这无关技术表现力。纳吉米丁、热西丹的画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新疆,卢野的画也如此。但这篇文章的写作却在题目写下之后搁置一年之久,不过在该写出时,也就一下完成了。)
为新疆山川代言
——解读卢野教授感人至深的山水情怀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历来讲究气韵、情感、意境以及笔墨。荆浩在其《笔法记》里也重点提到“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通观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卢野的一批新疆山水画新作,可以明显地感受出其画面中的生动气韵、充沛情感、深邃意境,以及恣肆的笔墨和丰富的色彩。换句话说,他的新疆山水画作品已经触摸和深入到了传统与现代、笔墨与构成、色彩与抽象、绘画性与当代性的融合与揉搓。真正践行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古为今用的圣训。
卢野教授以彩墨及冰雪山水见长的系列作品中,以写生与创作最具代表性。众所周知,彩墨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的特征就是层层叠色,厚积厚涂,斑斑驳驳,意向灿烂。也是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关照,认识和反映绘画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样式。它不仅可以表情达意随性施展情感的宣泄,同时也表达了画家与自然、感悟生命体验情感过程的一系列精神表现,并将此传递给每一位观者,使之也同样享受到精神节点的愉悦和享受。
静观卢野教授的这批新疆山水画新作,不禁使我想到了许多,因为他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与感觉,所以这些画作异常精彩。这些新作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卢野教授所具有很强的驾驭画面的能力,它的精彩在于他的创造,它的精彩在于他的独特,他的精彩在于他的与众不同。他画新疆风景,但又有别于新疆风景,莫非是卢野心中的风景。他说他的画带有更多的个人情感与主观追求,这是难能可贵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立的精神世界,那就是个性。真正的杰作就是其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他没有因循守旧臣服“标准”和“框架”,对于画者更是在用其作品反映内心世界的活动,表现与折射自己的精神界面。只要是真诚的,就是好画,就能打动人。卢野教授的新疆山水画,品格高调、气象宏达、色彩艳丽、恣肆豪放、意味隽永、耐人寻味。这正是他特立独行,傲立局外追求本真的因果效应。
卢野教授是新疆画坛的跨界人物。既善油画又通国画,同时也写得一手好书法。在卢野教授看来,创新是艺术家的根本理念与最高追求。“创新”二字,也成为解读卢野教授书画人生、艺术修为乃至整个文化创造的关键词与基本路向。“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我有我自己的感悟,我只要表现我自己的情感……”这是他绘画创作的心声。他的创作取向来自于他的内心和勇敢的追求,以及孜孜不倦的笔墨探求和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当下多元文化艺术碰撞中,卢野教授特立独行,他独特的审美意味、气韵表达和笔墨特质,以及笔墨与他那种心手无间的存在意义上的显现,或者是生命意识的自在流露,构成他的国画最本质的精义所在和神秘空间。
文学有它的地域性,其实画家创作的作品也无不显现出特有的地域风情和地域精神。笔者一直以为,一定的地域总是涵养着一定的地域文化。故土山川,这个古老的东方母题,使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都会感怀系之,情景动之,心向往之。每一个深受这种文化浸润和影响的人,又无不铭于心而发于声。美丽新疆戈壁、丘陵、雪山、草地、民居、沙海所展示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这些,他更是勇敢、善良、聪慧、彪悍和豪放的代名词。
在我们的常识里新疆的冰雪世界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天寒地冻、高山仰止、生命微薄、孤寂和冷漠,我们的误识误读可能更加可怕。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惊异于新疆的冷寂和偏狭,其实那就是新疆人独有的美丽。寂寞和孤独只是一种别样的风景,他们沉浸在的一种最简单的徜徉之中。卢野无疑就是沙丘中的胡杨、高山上的雪莲、草地中的蒲公英。
卢野既属于自己也属于新疆,由于新疆的浩大使他达观,广袤使他胸襟开阔,严冬的冷寂使他心静如水。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属于这片天地,属于这片广袤的冰雪世界。品读卢野教授的冰雪山水画《白雪笼罩南山》《天山十月飞雪图》《雪峰之下》《雪积图景》《南山雪韵》等新作中,笔者不难看出他对这片土地和冰雪世界的真挚,更可看出他对这片冰雪世界的痴情。所以,他作品中所倾注的情感都会融化在笔墨与冰雪世界中,所投射出来的将是新疆这片热土换发的青春活力与生命张力。中国画讲究的是“师法自然”,法天、法地、法自然。而卢野则拥有着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置身其中,浸淫于自己独有的世界。他在吸纳吞吐自然精华之际,获得了很多的审美真趣与灵感。在心灵和这片自然山水人物的对话中,卢野心无杂念始终尘滓不染,保持着一颗永恒冰雪一样纯净、腊梅一样馨香、冬日那般温暖的心。他把中国画那些最基本的笔墨语言拿捏的十分恰切,抒写着自己与自然的故事,表达着自己情感与人性的美丽,浓浓的爱意,款款的挚情。
卢野又属于现代知识分子,他在题材的筛选和情感的抒发上,在审美趣味的开掘上,在物我两境的表达上,都充分体现了这个时代赋予的涵义,凸显了这个时代所应有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如他的冰雪山水系列,就用十分夸饰的笔墨,描述了一个既属于他心中又符合传统理念的家园之爱。冰雪夹裹中,那喧虺争流的瀑布,瞬间凌霄般的雪涛,远山雾霭空濛,自然蒸腾而为霞蔚。他的那份赤子之爱,那种想把自然山水的神奇瑰伟之丽,迫不及待的呈现在眼前,的那种急不这种不可耐的心情,流露的自然和贴切。而他蕴藏于画中的那些笔墨语言,则十分淋漓酣畅,尽显了他心中那份江山如此多娇的自豪感和勃郁之情。
细读卢野教授的彩墨山水画系列新作,会发现他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国画,尤其是在用色方面。金色和黄色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新疆,日照时间格外长,天地笼罩在金灿灿的阳光下,所以我突出用金色表达新疆的热土。”卢野教授说,用单纯或浓重的金暖色,营造出一种热情、明丽、鲜活的生气勃勃的情感氛围,体现对自然生灵的美好向往。在他的彩墨山水画《云走风高阔孜其亚》《火明从土》《高原情》《远山呼唤》《大地回峰》《阔孜其亚具稀》《看黑山头的风景》《天朗气清土峪沟》《库孜瓦格风景》等作品中,吐峪沟黄泥小屋搭在峭壁的边缘,鼓荡的山峦黄绿斑驳,维吾尔族农家宅院一座连着一座,贴在褐红色陡峭的山坡上。也许是托靠了地理位置的复杂性和偏僻性,吐峪沟还保留着昔日风情。系铃铛的毛驴车,闹嚷嚷的小巴扎,货摊上做礼拜的大胡子老人,戴着褐色头巾漫步的妇女,眼前的戈壁、雪山、民居蜂拥而至。他的笔墨在传达着阳光、传达着风、在传达着抽象与具象的交替与变奏,在传达着古老的故事和传说。他的思维似乎左右、上下跳动着、延展着,并列着。他是新疆人,作品均以新疆的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新疆的山水更加吻合自己的心性,更加适合诗情画意的表达。通过对它们的描绘,能够更加反映和体现出自我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主张。”事实也的确如此,观看他的彩墨作品系列,首先感受到的便是意境美。意境在他的笔下被营造得异常唯美动人,使每一位观赏者看其作品后都会心驰神往,渴望走进画里,住进他笔下的“静美家园”。郭熙曾在《林泉高致》中讲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着,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我想卢野笔下的新疆彩墨山水便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而且因彩墨山水色彩的生动性、笔墨的抒情性、内涵的丰富性,以及独具的韵味感,更加容易让人产生此番联想和冲动。同时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卢野教授的天真与真诚率意而不矫情。这种品格,这种心态,对塑造自我品格、人画如一都是必须而重要的。这是卢野展示给观者的另一种启示意义。
说到色彩,就不得不谈一下卢野彩墨山水的设色了。有些人将彩墨山水的笔墨简单地理解为只用“彩”和“墨”涂染,那只是一种浅薄的彩墨表象。当然,正如清代画家方薰所言“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明慧人多能变通之。”而笔者认为卢野教授便是个明慧人,是个懂得变通的人。他的彩墨山水设色深浅相间,彩墨融合,以色当墨,以墨当色,色墨相互相成,十分得当。有的地方进行了多重设色,有的地方则一遍为之,总之胸有成竹,把握得恰到好处。因此其作品也便显得神采生动,笔酣墨畅,色墨融合,韵味超然。
再谈一下其作品笔墨的抒情性。笔者始终认为创作彩墨山水作品,没有很好的水墨画功底是不行的。殊不知彩墨山水也需要皴擦点染,也同样强调用笔用墨和用线。所以与一些人认为的恰恰相反,彩墨山水的创作对笔墨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关于这一点,也是大多数水墨山水画家们相对薄弱的地方。但这一点卢野教授注意到了,他的很大一部分作品便采用了水墨与彩墨的完美结合。而且他的笔墨能于轻薄处见出深厚,又在浑朴内透出松散,所以也便具有着十分难得的浪漫性和抒情性。
此外卢野教授的作品多为写生后所得。也就是说,他十分注重写生,重视深入生活,主张师法自然,卢野从新疆的自然中,从真山真水里积累素材、汲取营养,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新鲜的生活气息,以及淳朴的自然之美。而且他特别注重情景的挖掘,以及角度的摄取,往往在别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发现美的存在,并将其记录下来,反映在画面中。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个有心人。当然他的有心,还反映在对传统绘画的学习借鉴上。他全面细致地研究过历代彩墨山水画的代表作品,重点深入地解读过彩墨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脉络。无论从绘画的材料上,还是从技法技巧上,他也都进行过仔细的考究和研习。“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家之生面。”他是深谙此理的。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既能够看到传统的深厚积淀,又能够流露出时代的气韵气息,以及自我的风貌特点。这也是其作品内涵丰富的原因和体现。而他的风貌特点里,最为明显和突出的一点便是“满构图”,并且在满构图的章法布局里以一种平静均衡的画面感来营造一个深远静美的多维空间和精神世界。这也许就是当今都市人所希望拥有的“慢生活”之理想居所,以试图在忙碌纷杂的现实生活中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悠闲与私密空间。此外,卢野教授进行如此构图,以及如此来探索和开发作品的意境意趣,也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惯、秉性思维、情感情怀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有时,片面的过于强调艺术家自我心性的抒发,而绝缘了时代大众的当下生存或心理状态,笔者以为这就多多少少容易导致艺术家创作上的局限。一个优秀的画家,他总要有一份担当社会的良心与责任。卢野教授的新疆山水画,摈弃了小我,而是将个人视野中的山水与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进行艺术的融合,借此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我以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诸如此类的作品有《永远的风景》《鸣河山后的风景》《有黑山头的风景》《有风景的清真寺》《火洲热土》等,都是这一艺术理念的体现。
卢野教授书画同行,相互相成互作映衬,书法多年笔耕不辍以一当十,从书法而入中国画,具有着先天的笔墨优势。卢野教授的画作,既保有书法笔墨的筋骨和恣肆,又含有书法中笔墨笔法必须有出处的严谨。所以,笔者在欣赏他的山水画作时,那份勃发的新奇和悠远的意蕴都随笔墨而流出。他的画作,画面朴茂,笔墨淋漓生动。画家主观意图是努力营造出一种与大新疆地域相称的意象。卢野教授的画作构图并不复杂,但在夸饰处却不惜笔墨,在精微处,又笔笔有象。所以带给欣赏者的感受则是气韵生动,生姿摇曳、朴茂而深厚。卢野教授是学美术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功底使他在绘画上获益匪浅。在画作 “新疆故乡”系列上,他设色用墨追求的就是不腻不烦,在意境的营造上恬静朴真。如他的《南山水西沟马球俱乐部》,就充分体现出了他深厚的笔墨功力,在流利婉转中,那分冰雪中逸出的温暖和温馨,仿佛汩汩有声。所以,卢野教授的画作,因为笔墨随心,所以画面安静,没有喧哗,没有燥气,没有纷披凌乱。
套用现在一句时尚的话,卢野教授现在是一个转型的人。他在油画创作上颇有成就,最后华丽转身,实现自己追寻国画艺术梦想,并能在彩墨与冰雪山水画中开出自己的一片领地,实属不易。笔者以为,这一切,是与他的学养与胸襟,与他对生活与艺术深深的挚爱是密切相关的。
新疆美景盖天下,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美不胜收,历来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多少画者如痴如醉,心追手摹不在话下。而卢野的画独具魅力,标新立异独领风骚。
金秋是美丽的,人们喜欢它的原因更在于是丰收的季节。海纳百川,聚沙成塔在这太平盛世的今天,多少同仁、同事都在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绘画事业中。而卢野的彩墨与冰雪山水画充满着灵性,透着执拗和专注,裹挟着泥土与芳芬仿佛在化茧成蝶前的蛰伏,一切都在孕育之中慢慢张开。
张本平 草于郑州百草堂
2016年1月6日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