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桦 闪客皇后,务虚专业户
文/安息香
70年代初,卜桦出生在北京一个艺术家庭里,父亲卜维勤是版画家,自幼开始学习绘画,1983年6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邮票《儿童画选》,卜桦的一幅儿童画《太阳小鸟花和我》入选。1985年,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了卜桦壁挂展。1995年,卜桦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赴荷兰艺术学院进修半年。以上这些,是卜桦最初的简历,她的蜕变从1998年回到北京开始。
目光拉远,在90年代初期商业化最为发达的广州,标榜“浅薄的健康、内在的威胁、变异的美丽、潜在的反叛”艺术思维的“卡通一代”开始兴起,为了与前辈当代艺术F4“决裂”,“卡通一代”一时间成为“70后”、“80后”新生代艺术家最响亮的口号。
而彼时的卜桦,则站在当代艺术圈外,正被一个全新的领域吸引——flash动画。2002年,卜桦凭借感人倍深的《猫》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闪客的代表人物,央视《人物》评价:“因为这个人,就足以证明中国拥有世界级的flash” 。 《南方周末》曾经整版登载文章探讨这部“让人哭了八遍的Flash猫”;美国奥斯卡奖评委贝琦•布里斯托女士评价卜桦“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里的天才之一”。
2008年,卜桦参加由张晴策划的上海双年展,按照“迁徙-人群-城市” 的主题做了短片《野蛮丛生》,至此,她以影像艺术家的身份融入当代艺术圈,新的篇章开始。
安息香=安,卜桦=卜
安:最初接触Flash动画是在什么时候?
卜:最初接触Flash动画是在2001年,当时我在外游学回国已经两年多,对于生活的道路将人指引向何方,以及生计上的事情,完全不知。虽然我自小家庭有点优越,但是断没有不劳而获的轻松态度。等待时光启示,而时光停滞,我每天在纸上画一个漫长的素描系列,剩余时间都在宋庄,小堡村,和彼时所有的当代艺术展上。装置艺术家王强,策展人黄笃、张晴,音乐人丰江舟都成了熟识的朋友。2000年左右,中国的的行为艺术在宋庄渐渐有起色,当时我很热衷于中德之间介绍这些敏感,带有危险气息的新生事物。
有一天,大学同学曾洁跑来给我看网上流行的flash短片,那时中央美院老蒋(蒋建秋)、小小等人,已经开始做出成熟的短片,并且在网上掀起了波澜。老蒋有专业背景,最早一批成名,成为当时Flash创作的标杆人物。当时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小小,他不是学绘画的,但非常专业,精于编写程序,用火柴棒人做出各种连贯的武打动作,非常卓越,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怎么让火柴人的动作效果变得流畅。当时还有BBQI,皮三、白丁、做《小破孩》的拾荒、豆批,彼岸天。彼岸天的创作风格清秀唯美方面做得极致,出现了大量模仿者,后者昙花一现,他们在唯美,成熟的路上更加极致。一直不太有人模仿我的风格,因为画风太明显,而且我会随机加很多乱线,加不好会真的乱,不讨好。
做flash动画以后,由于充沛的情绪需求和绘画专业基础,很快上手。随着这股暗流涌动,新手,高手,老炮儿纷纷露面,一时间佳作纷呈,闪客帝国等几个门户网站成为精神圣地,罩着一个巨大的青年群体。我们这些新生事物(新研发的电脑软件)造就的人,成了一个独立的群体,无法归类到任何已有的圈子。到后来这个群体发展了大约五年左右后,社会就有点不知道拿你怎么办了。
安:怎么个“不知道拿你怎么办”?
卜:这也是中国文化心态上目光短浅的地方,特别受不了我们这种务虚专业户,赶紧要务实,中国的哲学就是这样“学以致用”,把“不能当饭吃”的务虚的东西赶紧跟实用搭上,或者能指导你生活的实用指南,才算具有文化的价值了。
其实应该鼓励我们务虚得久一点,不跟任何产业链发生关系,新生事物不应该那么快被引入浅层的实用,鼓励任何一个有兴趣的人投入创作,让它自成生态,杂草丛生。那会儿来的人都是“要不,给你们出个教材?”“要不,咱们办个培训班?”电视台领袖问:“五天内能不能做完这个动画mv?能不能接国外的动画制作订单?”所有人都在打这样的主意,怎么样尽快把这帮务虚专业户给变现了。结果这个圈子渐渐的淡了,许多人恢复了上班族的身份,而我,则是回“当代艺术圈”,制作短片作为影像作品参加圈里的展,2008年张晴做上海双年展,我按照“迁徙-人群-城市” 的主题做了短片《野蛮丛生》。反应不错,此后的几年一半圈里一半社会。那段时间迷上画漫画,插图。我喜欢的一个国外漫画家——怎么都想不起名字了——用扎实的油画功底画落寞的猪,优美寂静还特别逗。有几年时间我都在用painter软件疯狂画漫画。这个软件有意思,和flash软件相比优势是画笔超级多,水彩,水墨,彩铅,油画都可以模拟。它的“纸张”可以转方向,它的虚拟水彩会在虚拟白纸上流下效果真实的水痕。跟郑渊洁合作,他说我是童话大王,你是闪客皇后,是段有意思的时光。
我觉得现在社会的紧迫感使得好多小孩儿再不敢放逐了,一上来就稳准狠。我喜欢西方文化的一点就是敢于沿着务虚这条路,一直往下走,长久地没有实际效用,长久地没有“结果”发生,于是产生灿烂华丽的哲学思辨,爆发出工业革命, 他端出来一系列解释世界的角度撼动了万事万物。
作家庄雅婷自造了一句话:三十变俗,四十变坏。大概就是务实就是变实际,要求结果,要求效率。开始计较,计较到一定程度就显得面目可憎。的确,我们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最关心哲学,诗歌,文艺这些务虚的东西。过三十就要成家立业。我喜欢一时看不出用处的东西。离日常生活远的,离“吃饭”远的。人喜欢说:XXX能当饭吃啊?我说你很饿吗?人不需要那么多食物的,在丛林里生活的祖先总是半饥半饱,这就我们统一的内在基因。吃太饱了昏昏欲睡,想到胖心情不好。
那时画插画,我的速度是一年五六百张,有好多人来找我出书,加上再版的有八九本,那会儿推崇推土机式的工作方式。在这种穿插和过度中,我开始了第一批数字绘画的创作,之后就专心数码创作,放弃插图和漫画了。那时候漫画的圈子没几个人,Flash的圈子也没几个人。我开始觉得这些圈子太小,还是应该进入更加成人化的圈子,有点难度的,严肃认真的……
安:听起来像是“当代艺术圈”。
卜:作为“新鲜血液”融入“当代艺术”这个圈子里并没有什么困难,我基本上是以“影像”作者存在的。张晴当时还在上海美术馆,找我参加08年上海双年展以及他策划的一系列“果冻时代”群展。釜山双年展和福冈三年展参展的也同样是动画。
安:你用flash进行创作已有十五年的时间,对这种特殊的创作手段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卜:用flash软件创作作为工具做作品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太多。多数人让它停留在网站广告或动画的阶段。就像我收藏的其中一个专项是国货古董娃娃,开始以为全中国会有难以计数的藏友,竞争者,后来发现具体收藏到文革外销50公分民族娃娃,全中国的认真者估计也就二十来人吧。用Flash创作钻研这种风格的人也一样。任何一个行业深入下去都充满空白点。我记得艾未未用“如入无人之境”描述艺术家搞建筑。
创作作为人生辅助,重点不在于你要用什么样的媒介,重点在于帮助你制造好的幻觉,因为人生无非就是善于利用好的幻觉。一切都是空的,世界都是假的,只有自己是真的。好的暗示是唯一重要的线索。毕竟做不到不制造幻觉,因此用好的幻觉置换颠倒恐怖是可行的。
十年中间,在flash绘画的内容和画法上,我一点点看着它生长出自己的面貌。用线条造型是从小形成的,这是我的版画家父亲卜维勤所给定的,我生于绘画之家,爸爸是那一代人之中的抒情派木刻版画家,正值青壮年的他发表新作相当活跃,加上不间断的文章见诸报纸杂志,有着稳步上升的名气和影响力。木刻版画是用线造型的典范。我受父亲影响非常深重,不仅是线条的传承,他和朋友——那些70年代的文艺热血青年的精神状态很打动我的心里世界。来我们家的全是艺术爱好者,版画家,诗人,摄影师。我听到类似的对话并且一直难以忘记,他们讨论谁谁谁刻了一副版画,刻了九张板才得到完美。然后大家唏嘘,振奋。
来了一个不会说话的诗人,我用小学前的一点儿字加上画和他纸上谈兵,高兴起来,胡乱写,把纸划坏,他另找一张写:我以为你是个疯子。因为已经赤诚相见,这句话差点弄哭了我。
尽管当时父亲在木刻画技和名声正处于急速上升的时期,但是到了我和哥哥可以拿起画笔的年纪,他就开始拿出大量时间栽培我们兄妹俩。有时候想,说爱自己的小孩谁都会,可你得拿出行动来呀!拿出你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安:所以你从那时起就开始了绘画。
卜:对,于是我和哥哥卜镝从两三岁开始画画,渐渐地被称作绘画神童。爸爸,加上我和哥哥,逐渐开始参加展览和比赛并且在杂志上刊登作品。对于同龄小孩儿来说这并不是常事,的确我们的童年有些特殊。看电视要画速写,看电影回来要用画面“演绎”电影,周日逛公园回来要画今天的“游记”,每天有画画的“功课”要完成。这种严格的训练令来访的客人惊叹。
爸爸定期带着我们和新作品拿给更厉害的老师看,小时候没少去见大师,张仃,刘海粟,艾青,贺敬之和柯岩。以及工艺美院的爸爸的画家同事,作为工艺美院子弟,从小就在那混,像个熟悉的家。一个新年晚会上,年轻的杨丽萍在狭小的空间跳民族舞,围了一圈的是看呆的美国留学生和我。
安:那时候受谁的影响最深?
卜:我喜欢张光宇不是因为他是工艺美院大boss级前辈,他的造型能力,创造力,社会活动能力,确实太棒了。大闹天宫的造型挑一个最简单的吧,比如胖宝宝款的哪吒,看几眼默写这个造型,你画出来的线条极可能是塌的,他的弧线是充满元气的。因此胖乎乎的小胳膊确是你掰腕子也掰不动的感觉。很难临摹到位,别说创造了。而且是那么多复杂的。真的,他的造型非常非常有难度。难度,独特,到位。很多人都会回避造型的难度。可惜无缘得见,否则一定考他的研究生,当一个很棒的学生。
安:也是受这些影响,让你的作品充满东方元素吧?
卜:在线条的使用上,我最主要是受父亲卜维勤影响,他推介的国外艺术家麦绥莱勒,肯特都产生很大影响。在那些作品中你可以看到线条的力量,所以我一直喜欢用线条塑造世界。我喜欢那些用线优秀的艺术家:张光宇,常玉,蒙克,毕费。同时也因为我大学在工艺美院(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过张光宇、张仃、袁运甫等前辈一脉传下来的装饰风格。
但是我也在研究“矢量的无限可能”中,除了东方的装饰美感,也实验过一段西方油画的不重轮廓线重过度的画法,比如《我第一百万次在人间等你》系列。
安:最近为什么在flash创作之外余,开始创作一些架上手绘的作品?
卜:十年里,我曾经觉得Flash语言世界无边无际,但随着深入,知道它是有边际的,到这样的时刻自然会停下来思考。画法上美感对于我已经没有太多的悬念,只是内容可以“创新”。现在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实现你的世界。从2014年下半年我开始动手进行手绘部分的创作,这是一种挺好的体验,刚刚开始,这种探索远没有到边际的感觉,所以我还会继续尝试。
卜桦,70后中国女性艺术家,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赴荷兰游学的她,既受到过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同时也有过欧洲学习的重要经历。她的情感和她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建构了一种卜桦式的动画方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东方的神秘主义,也可以感受到西方从心理学出发的,对客观事物以及图像的认识方式。作为崛起于网络的70后艺术家,央视《人物》曾经评价:因为这个人,就足以证明中国拥有世界级的FLASH。美国奥斯卡奖评委贝琦•布里斯托女士评价卜桦为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里的天才之一。无论是网络上被下载千万次的动画《猫》,还是入选上海双年展并获得国际新媒体艺术青年大奖的《野蛮丛生》,她用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魔幻虚拟世界。
我们很荣幸地宣布卜桦在Hi艺术中心的第二回个展“最好的早已到来”于2016年4月9日开幕。展览将展出卜桦首次亮相的架上绘画作品8件,数码绘画作品6件,及其2003年至今创作的全部9部动画影像作品。其中,动画影像作品《公元3012》是卜桦入选福冈三年展的新创作。在这件三分多钟的影像作品中,卜桦幻化出的人类文明的痕迹犹存的公元3012年,身在其中的小女孩用手中的太极剑舞出太阳,光明和温暖,照亮瑟瑟发抖寒冷中的动物,万物感动落泪。卜桦想以这件作品说出她的感受:“自然与文明永恒的关系在当今日渐险峻,‘人’可能是造物主‘自然演化进程’的最后一个载体,万物之灵,从出生伊始就身不由己要拔足狂奔。越跑越快,以及不得不越跑越快的人类,会不会在那一天来临之际感到一点壮丽和圆满。”
关于卜桦
文/DAVE(台湾城市游牧影展创始人)
当中国次文化年轻的族群开始使用盗版Adobe Flash软体制作动画作品,并上传至网站上与社群网友互相分享,卜桦的艺术也慢慢掘起,逐渐成为被大家所熟知的网络数码艺术家。当然,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故事,但在中国,网络社群却拥有与其他地方相异的属性,这并不只是中国强大缜密的防火墙,更包括中国网络资料库和频宽的规模。
中国最大的两个串流影像网站“土豆网”和“优酷网”都比全球最知名的影片分享平台YouTube还大,根据2007年统计,光土豆网每天将近有150万分钟的串流影像上传,而YouTube那时每天只有30万分钟的串流影像上传量,由于中国青年相较于西方网络族群拥有较少的购买能力及自由迁徒能力,这些中国网站因此成为中国境内被大众所熟知可独立生存的重要第三频道,也可以说是一种在中国或是世界各地被政府或企业操纵电视及电影现象下的替代网络。
中国本地的Flash动画也许只是中国强大影音网站内容中的一小部份,但专门串流Flash动画的网站社群,例如flash8.net及flashempire.com依旧持续活跃于中国。卜桦早期曾把当时的作品刊登在中国入口网站Tom.com的Flash动画专区,而Tom.com的Flash动画专区也变得受欢迎,卜桦也因此透过网络社群找到欣赏她作品的观众,近几年,由于卜桦转型成艺术家,她也停止将作品上传至网络上,而是主要透过展览及影展来展示作品,卜桦持续放在她个人网站 (www.buhua.com)上的,也仅止于新闻、部落格文章、短篇小说、油画、素描及其他媒材作品,然而,在她所有作品当中,动画及数码绘画应属最有特色的。
在卜桦的数码艺术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明确的要素:第一,卜桦的动画中总有一位穿着白衣蓝裙及红领结学校制服的小女孩人物,这是卜桦转化出的第二个自我——一个像小公主般的坏女孩住在虚拟世界里不停的探索。第二,卜桦的动画中总存在一个虚拟世界,这是一个被小心翼翼筑构起来的幻想世界,上面充满着一种在魔幻般大量建筑与诡谲不安生物之间的竞争,这样的虚拟世界总是不断在对立的两极中持续转换:一方面来说,虚拟世界里呈现的是一种奢华物品堆砌起来的天堂及中国华丽宫廷建筑,另一方面来说,又是一种以黑天空呈现在中国工业化下反乌托邦式的情境。卜桦形容虚拟世界:「基本上,这些虚拟世界就是我自己内心世界中的不同方面,有些场景带着一种荒凉、怀旧的超现实的氛围,也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的感觉及意识状态。」
不同于她父母亲走过在毛泽东治理下的经济艰苦时期,生于1973年的卜桦,属于一个在邓小平力倡改革及开放政策下,所造就中国艺术家经历经济起飞及新物质享受的世代。卜桦的父亲为木刻版画艺术家,在父亲的鼓励之下,卜桦于1991年进入北京着名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读,之后于1997及1998年,卜桦花了一年的时间赴荷兰进修,一直到两年前在上海策展人张晴策划于各地展出的《果冻时代》,其中展出她的一件作品,卜桦才正式开始艺术家的生涯,自此之后,卜桦参展过为数众多的国际展览,包括2008年上海双年展、2008年釜山双年展,于2009年卜桦甚至为中国摇滚歌手左小诅咒创作音乐录影带,今年并受託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进行创作。
卜桦于2001年开始尝试制作Flash动画,而当时Flash动画的软体开发才仅5年的时间。Flash是美国软体公司Macromedia研发出用以使用小档案在网络上串流动画或影像,也是这样的Flash科技最后让YouTube等网站成功,Macromedia的电脑绘图工具支援粗体的轮廓线条及扁平的色块,如同卜桦父亲所创作的木刻版画同样也是一种图形媒材,卜桦结合了这两种影响,开始创作她自己的网络卡通。
卜桦第一个受欢迎的作品是2003年的《猫》,这个作品除了在网络上走红,也同时将她的作品推向国际影展,《猫》故事与希腊神话里奥菲斯(Orpheus)及尤丽狄斯(Eurydice)的爱情故事相仿,只是故事里的幼猫最后到了冥府救回了牠被杀害的母亲。在希腊神话里,奥菲斯在冥府受命于抵达地面前皆不能回头看他的妻子尤丽狄斯,但在快到地面前一个等不及的回头,却让尤丽狄斯坠入地狱并永世不得超生,不同于希腊神话,《猫》却提供了一个欢乐的结局,让故事中的幼猫获得了一个顺利且愉快的相聚。卜桦其他的两个作品:2004年的《生之爱》及2005年的《病之城》,也同样运用短篇动画诉说史诗般的旅程,最后均力克艰困获得快乐的结局。
类似这样结局必受保佑的经历及信奉世间终有快乐的信仰,穿梭于卜桦的艺术之中,而在不同的方面,这样的信仰也紧扣着卜桦选择使用网络的科技,卜桦乐观地认为当下是一个追求个人自由的机会。在去年为准备台北艺术博览会特别放映节目中展出她的作品,我以email和她进行的一个访谈中,她表示:“对于一个新的世代,网络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生存位置的本质。”她继续谈到:“我对于生命中在意的是自由,做‘艺术’是最快让我接触自由的途径,而Flash是我发现做艺术最好的方法之一,毕竟最终所有的事都是内心想表达的感觉。但独立并不等于自由,有许多人虽然很独立,但却只有少数的人真正感到自由,所以究竟什么代表一个人自由?我的答案很简单:‘无所畏惧即是自由’。而只有在自由的陪伴下,才有真正的快乐。”
卜桦作品中穿着学校制服的小女孩第一次出现在2005年的动画作品《一》,在展览介绍中,卜桦曾经形容动画中的小女孩是她“半想象半化身”的角色,不同于卜桦早期的作品系列,这个小女孩只观看所有发生的经历,却从不被赋予叙述故事的角色,小女孩就像个探索家,居住在她自己的虚拟世界里刺探所有的隐密,我们看到的虚拟世界则是一个被电脑外的黑暗真实境遇(或是我们称之真实世界)渗透而黯然失色的童话乐园。在2007年的作品《青春有害健康》,小女孩穿梭漫步于一大群用以表示工业城市的超现实半腿踏步之中,在2008年《野蛮众生》中,小女孩目睹摩天大楼像蘑菇般快速成长、小鸟与战斗机之间的军备竞赛,在2009年《慌慌》中,小女孩观看着非天然的黑色空间逐渐覆盖住绿地,尽管卜桦作品中的图像都是阴暗的,但也是一种嬉闹的灰暗并同时带有一种强烈的超现实,就像作品里似男性生殖器的怪兽如同鸵鸟般地站立着;肯德基爷爷看着中国杂耍团躺在老虎背上表演脚力杂耍; 绿叶怪兽听着电子音乐跳舞并冒出花朵来。
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经提出论证:当我们对于真实的信念越深,我们距离真实也越远。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或许说实境电视节目与其帮助我们了解事实,还不如说是混淆我们对事实的了解。反观来说,卜桦的作品不挂于真实,她选择从虚拟来安全地了解真实,在强大的世界里,这类善用象征符号表达真实的情况发生在个人层面上,反成一种战存策略,而这也是卜桦发现自由及衡量快乐的方式。卜桦形容她2007年的动画作品《未来慌》:“小女孩拥有一个华丽小岛的‘家’……岛上甚至有自己的太阳,在她的岛屿下方游泳完后,她可以用属于自己的阳光来让自己变干及变温暖。”
“这是一种对完全独立的隐喻。”她继续说明:“小女孩可以享受独处这个永恒的生命主题。”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