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深谷桃园-徐弘”&“天一生水-王鉴为”
展览时间:2017.6.4——2017.7.23
展览地点:艾米李画廊
6月4日, 艾米李画廊将迎来艺术家徐弘的首次个展“深谷桃源”。此次展览将展出徐弘的纸本手稿,抽屉系列以及架上绘画共计24件作品,展览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作品来体现艺术家徐弘的创作新面貌。
“深谷桃源”中的“桃源”是一个有源泉的地方,且带有指引方向性的,就如同徐弘所说“顺着溪水寻找到山谷中的世外桃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是描绘了一个人间天堂般的理想世界来表达隐逸情怀。随着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全球化”伪概念的蔓延,互联网新媒体制造垃圾文化工业的效率迅疾,新的烦恼高效地解决着旧的困扰,我们沉积在前所未有的知识快餐的饱腹感中沾沾自喜,而我们足不出户躲在乌托邦里所看到的世界,正是权利话语与媒体制造的一个“桃花源记”,在这里无人幸免遇难。但“桃源”是现实自然的写照,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体现,社会理想的图景,具有更多的形而上学的精神特质,也是人对精神皈依的渴望以及内心高尚的精神内核。
生于1970年的徐弘,亲身经历了中国最独有的变化,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无法摆脱在这四十几年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他将丰富的经历和复杂的感受一起转化在绘画中,形成了具有“中产阶级室内生活空间”的系列作品。但是在《深谷桃源》中,绘画中营造的空间已经从“室内”变成了“山水之间”,甚是怡人,然而这种转变不仅是徐弘自身心态的变化,同样也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慢慢的会选择以“避世归隐”的方式,去“世外桃源”中寻找自我。
在作品《山行》、《望岳》、《转山》等中,低明度低纯度的颜色,唤起了梦境以及记忆的无色调氛围,反复出现的戴帽男人以及背影形象,致敬了典型的马格丽特式的角色符号,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精准制造了画面的不安,悬念与梦境式的不稳定,隐藏或者模糊的面容,并排或者相视人物的布局,使画面产生一种莫名的希区柯克式悬疑感,观众并非是视觉上被构图本身带入画面情景,而是一种莫名的熟悉与共鸣。斑驳的画面让我们看不清具体,也让我们怀疑周遭的真实性,他们与画面中的人物共同参与了悬念的设置与完成。
徐弘最大尺幅的作品《深谷桃源之二》中由山,枯树,不同状态的人物三方面构成的整个画面。他将这些元素放置在中国山水画中,而画面中不同形象和引起的不同感觉反映了它们在画中的作用。人物象征着“视觉指引者”,山象征的是“历史”,而枯木则是“记忆“。不同于西方古典油画中的静物主题中衰败的伤逝,枯树形象虽显悲凉,却“哀而不伤”,体现了生长、衰败,死亡的循环往复,孕育着新的生机,更倾向为一种通达“永恒”的体验。同样,“记忆”不光是对过去以往的记录,也是文化精神传承中的链条。
用西方的言语去表现东方的语言,迷离在道家所谓“真”与“实”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然而这样一种糊涂与混沌,也许正是士大夫精神所望之处,即“真”与“实”的边界,便是那“桃源”深处吧?
展览将持续至7月23日。
艾米李画廊很高兴地宣布,将在6月4日迎来艺术家王鉴为首次大型个展“天一生水”。此次展览将展出王鉴为17件最新佳作,力求全面展示他近期创作及思想历程。
王鉴为出生于书画世家,自幼受父亲教学书法,良好的家学传统培养了他深厚的传统功底,直到今天,书法依然对王鉴为发挥着无处不在的影响。他的很多艺术的认识来自于对中国式书写哲学的体会,包括线条的运用,对画面结构关系的处理。随着对书法理解层次的深入,他的作品也经历了几轮变化。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以传统写意结合表现主义的画法时期、冷抽象式的空房间系列,及2016年以来探索出阴阳互补视觉平衡的全新视觉经验。
王鉴为2016年以来的作品,往往给观赏者某种抽象的显见外表。但是,抽象的过程,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共性和本质性的过程,其角度是服从于问题的分析目的,其结果是抽取事物本质而形成共同特征。所以,王鉴为的创作过程不是抽象的过程,他的作品不是抽象的結果。他作品中的很多事物,都有着明确的形状和个性化的形式,以及确凿相关的语境。实际上,王鉴为更多的是借助于符号或是在自己的创作中符号化,以此形成自我的标示或意义。王鉴为画中的符号来源是明确的,一方面它来自中国的历史传统与佛教的领域,一方面它也来自当下的生活。来源明确的各种符号都成为了王鉴为画中的因子,混杂且并存,其意义在于直指碎片化和无序的当代社会生活。
既然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那么这正好成为了王鉴为将自己创作定义为针对观赏者的意义阐释。除了符号之外,2016年王鉴为的创作有了更加明确的建构性。画家延续了对佛教领域的关注,并在“万物皆佛”的认识下,不断尝试着将符号与不同的画面空间结合起來。与其说是画面空间,不如用“意义”更为贴切。因为,王鉴为特別強调平面性,因此他采用了“敦煌壁画”或者“龟兹壁画”般空间平面化的处理,即前后的掩映或者左右的并列,实际上正如符号学对意义的定义--就是一个符号可以被另外的符号解释的潜力--王鉴为的创作,就是以自我的符号化去解释历史传统符号,从而产生了某种厚重的历史性意义。
他选择了纸本和水墨,这都是极为敏感的媒介,也是便于艺术家自由而灵活地展现自己个性的材质。他也用铅笔这个工具,让人联系到了壁画落笔、起稿的初始过程,也具有了当代艺术的“未完成”的观念性。色彩,也是王鉴为创作的一个特色,他一方面大量运用与水墨相得益彰的水溶性画材丙烯,一方面强调了色彩的神秘性气质,这是对应于宗教的暗示或者刻意的東方性。
作为艺术家的王鉴为,显然也在乎自我艺术的自主性。因此,他并沒有在创作中显露出符号学家般的自得其满或者僵硬困境,他的艺术家本能总是会恰如其分地拯救他自己。
展览将持续至7月23日。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