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意明笔透——重要私人收藏华人早期水彩作品
开幕时间:2017.03.04下午4点
展览时间:2017.03.04——2017.04.16
展览地点:索卡艺术•北京
参展艺术家
戴秉心、关广志、哈定、韩乐然、黄觉寺、李超士、李剑晨、李铁夫、梁雪清、刘荣夫、龙力游、倪贻德、潘思同、秦宣夫、陶冷月、王济远、杨廷宝、杨云龙、张充仁、张倩英、张聿光、张自正、朱士杰
前言
中国水彩画的历史,是中西绘画有机融合的历史,是异域文化逐步发展为新的本土文化的过程。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西方水彩画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来到我国。同治三年(1864年),天主教会在上海创办美术工厂——“土山湾绘画馆”,这是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传习机构,系统传授西洋绘画技法的同时,引进西方水彩画。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土地上,汲取了深厚博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了有中国民族气质和中国艺术情趣的中国水彩画。中国水彩画是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产物,是中西绘画不同要素重新组合所产生的具有新质的水彩画,它既有西洋画光色、传神、块面造型的长处,又融进了中国画气韵、传神、意境创造等特色,在西方和东方两个不同绘画体系中取得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水彩艺术世界。由袁振藻编著的《中国水彩画史》中,将中国的水彩画的发展历史分为:萌芽期(1715-1911)、成长期(1911-1949)、形成期(1949-1978)、革新期(1978-1998)。
而此次展览《意明笔透——重要私人收藏华人早期水彩作品》俨然展示了一部中国水彩画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的视觉图像史:萌芽期的李铁夫、张聿光,是中国水彩画的第一代画家,也是开创中国水彩事业的先驱者。成长期的第二代水彩画家有王济远、关广志、李剑晨、杨廷宝、倪贻德、潘思同、张充仁,他们参与了五四运动前后的西画运动,并经历了战争岁月,为提倡、推广、创作中国水彩画,壮大水彩画队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使水彩画作为一个崭新的画种进入了中国画坛。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水彩画家有张倩英、杨云龙、哈定,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导下,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反映祖国建设,歌颂山河新貌的优秀作品,奠定了中国水彩画写实的传统风格。八十年代以后,水彩画进入了革新期。涌现出第四代水彩画家,这个年代的水彩画家作品并不在此次收藏展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外,根据这条水彩发展史的主线,同时将同一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代第二代油画家的水彩作品也收录于此,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统一编排。这便是此次展览《意明笔透——重要私人收藏华人早期水彩作品》大概的主线脉络。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