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与观城:杜海军的都市辩证法
于蒙群/文
当代都市生活经验本质上是一种多元的立体叙事。我们同时作为“定居者”与“旁观者”存在——既沉浸于街巷的烟火尘嚣,也流连于精致的文化空间。并时常抽身而出,试图通过无数玻璃窗格观察城市中的他者,同时也辨认自我的轮廓。杜海军的艺术创作,正是对这种都市生存叙事的深刻凝视与思考。本次展览以《在城·观城》为题,并非简单呈现两种题材的并置,而是试图揭示其绘画内在的哲学张力,我们如何同时在“在城”与“观城”的辩证中,建构起自身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在城:置身洪流中
所谓“在城”是一种具身体验,我们身处城市的息壤洪流,却也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建构城市空间。“在城”板块集中展示了杜海军关于城市、空间与人的观察,进入此板块空间便是步入一场没有边界的城市交响。地铁车厢的拥挤人流、城市风景中的流动旅客、艺术空间中观看艺术的文艺青年都在杜海军的绘画中交汇。这是人与城市的热烈互动,艺术家以动态的笔触与饱含温度的色调,将我们直接抛入城市的洪流。在这里,城市不是背景,而是主角;那些模糊的面孔与流动的线条,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巨大有机体的脉搏与呼吸。
这无疑呼应了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深刻断言:空间并非一个预先给定的、中性的、客观的实体,而是由无数身体轨迹与社会关系“生产”出来的动态场域。杜海军笔下的城市,正是这种“空间生产”的现场。我们看到的不是城市的表象,而是人与城市互动中内在的能量与节奏,只有通过“具身化”才能把握的真实。在杜海军的画面中,人通过各种行为来书写着与城市的关系,正如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提出“行走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移动方式,它还能成为一种批判性的实践”。在此,艺术家的角色并非记录者,而是参与者,绘画也不是纯粹再现,而是用具身实践与人们共同建构着我们的城市空间。
观城:他者的风景
杜海军的“窗”系列,首先令人联想到一种经典的艺术史隐喻,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在其著作《论绘画》中首次提出,一幅画就像是“一扇打开的窗”,我们透过它看到世界。
在杜海军笔下,那些被精密格式化的矩形窗格,如蜂巢般密集的玻璃幕墙,成为了居伊·德波(Guy Debord)“景观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一个发光的窗口都是一个微型舞台,上演着日常的、个性化的、碎片化的生活叙事。我们透过艺术家的视角去窥看这些景象,实则参与了一种被中介的观看行为,窗后的人也许同样在观看我们,城市的生活意象就在这种双向的观看之间流转。
这种“观”的行为暗含着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所揭示的“凝视”(Gaze)的权力结构,他认为观看即是一种规训与分类。杜海军画中那冷静克制的笔触与构图,仿佛一套视觉收集系统,将喧嚣的城市生活整理为可被审视、归档的样本。窗所代表的物理性隔绝,由此成为当代人心灵疏离的绝佳隐喻。然而,艺术家并非冷漠的旁观者,在这些作品中,杜海军亦揭示了人与城市的关系,无数的窗口既是城市生活的微观切片,也代表着无数当代人的日常叙事,当二者结合便让我们共同成为城市景观的见证者。
辩证的张力:“在”与“观”之间
杜海军并未在“在城”与“观城”之间做出简单抉择。他的智慧在于持守这种辩证的张力。当代都市人无可避免地同时生活在这两种模式中,我们既是景观的消费者,亦是空间的生产者;既渴望抽身反思的清醒,也憧憬融入社会网络的温暖。
《在城·观城》因而成为一面思考的棱镜,邀请我们反思自身的都市存在,那层透明的隔阂,是保护还是障碍?杜海军以其敏锐的社会学洞察与精湛的绘画技艺,将这一宏大的哲学命题转化为可感、可触的视觉诗学。他的作品提醒我们,城市的真相既不纯然在远方的高楼剪影中,也不全然在脚下的喧嚣尘土里,而恰恰存在于这种“在”与“观”的永恒对话之中。
本次展览旨在开启这一对话。它并非提供答案,而是希望唤起一种自觉的都市感受力,在下次凝视窗口与漫步街头时,或能更清晰地感知到我们与这座城市之间,那份既亲密又疏离的共生关系。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