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新“中国学派”动画廿五年景观  返回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2025年7月11日至9月10日,浦东碧云美术馆将呈现由当代艺术与电影的资深实践者与研究者曹恺策展的《新“中国学派”动画廿五周年大展》。本展览邀请荷兰动画电影节主席、中国美院客座教授戈本·施默担任学术顾问,共展出21位艺术家的28组/件作品。展览由【展览单元-新“中国学派”动画廿五年景观】和【展映单元-后水墨史——中国当代动画简谱】两部分组成。

    ————

    文/曹恺

    二十五年前,在最后一部水墨动画经典《山水情》(1988年11月)烟云弥散多年以后,一股来自于当代艺术的前卫观念潮流袭来,这股潮流源自八五美术新潮,渐显于九十年代中期的录像艺术群体,呈现于新世纪初的DV影像运动,因此造就了中国当代动画新势力的崛起,新一代艺术家们将当代艺术观念和动画艺术形式链接为一个整体,书写了中国动画的“第四历史”——当代动画艺术史。

    对“第四历史”而言,九十年代末期的数字科技引发的媒介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赋予了艺术家自由创作的话语权,使得动画艺术摆脱了既往依赖于“美术电影”的生产模式。一种基于个人独立制片为生产模式的当代动画开始起飞,“一个人的动画”不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想象,“人人都是艺术家”逐渐成为现实一种。

    在“第四历史”起飞的时间段里,一批具有独创精神的艺术家使用动画(包括手绘动画、定格动画、计算机动画等各种形态)做为形式媒介,以当代动画的新样态展现在美术馆空间、替代艺术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等多种平台上。而更为多样化的动画装置、交互动画、延展动画、动画游戏、动画剧场等样式,无不彰显了当代艺术与动画杂交后形成的新物种——当代动画强大的本体生命力、以及正在蔓延的再生能力和有可能形成的突变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学传统上,中国当代动画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学派”的内涵,依旧以显明的民族辨识度呈现于世界,其中,新水墨动画的复苏尤其令人瞩目。新一代动画人占据了几乎已经濒临灭绝的中国传统动画版图,以全新的数字技法延续了“中国学派”既往的语言探索,并在观念上给予了全新的颠覆性更迭。新“中国学派”动画因此成为一个事实的存在——在观念上,他们受益于当代艺术;在生产上,他们受益于新媒体艺术。而在美学语言上,他们是“中国学派”真正的受益者和传承人!

    二十五年后,在上海、在“中国学派”的滥觞之地,新“中国学派”动画的艺术家们聚集在此间,建构了一道恢弘壮丽的风景线,当初“中国学派”动画中存留下来的那些经典词汇——“独立”(一个人的动画)、“创新”(创造美丽新世界)、“多样”(人人都是艺术家)、“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此刻依旧光芒万丈!走进那些被赋灵的画面,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