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一词本身带有在未知领域建立据点的隐喻,在当前艺术生态中,它指向青年艺术家在资本化、流量化浪潮中争夺话语权的迫切性。本次展览以英文“Launching”命名,意为启动,既象征一场行动的开端,也是向未知领域的太空发射,同时还是美院毕业展前夕的抢滩登陆战。“抢滩”正是通过实验性项目提供一块“未被定义的飞地”—— 在 5 月 20 日这个数字信息时代塑造的浪漫日子里,这群来自杭州的艺术家将携作品一同登陆湾区。
此次群展由召集人李青发起,将呈现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 12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多位年轻艺术家首次参与商业画廊展览。
对于艺术家与观众而言,第一次出场的亮相时刻,是一个双重视角的审美瞬间,类似于表演行业对演员表现力和观众期待的共鸣程度的考验。只不过这次主角成了年轻艺术家的架上绘画,而观众则是富有经验的从业人士和艺术市场。反映到艺术中,直觉与感受先行,观众在初次见到作品时能窥见一隅艺术家对真实生活体验的再现状态。这种人与艺术的邂逅所造就的瞬间对立由作品的视觉表现激发,但昙花一现后,这一体验可能也会在观者细细思考、品鉴甚至批评之下被打磨至归于平静。
召集人李青强调,研究与实践绘画本体论需要从个人视角出发,结合时代所造就的人类生存的视觉处境,并归纳到自我绘画语言中。无论是拼贴、现实再现、氛围营造,亦或是抽象表现,艺术家们都需要建构、塑造与完善自身实验性绘画与学术理论的结合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当然,他也建议新入行的艺术家主动进入未知的领域,譬如去陌生的城市观察当地的文化景观和艺术聚落,以拓宽已有认知,从实践中丰富个人经验并突破创作观念。
同时,李青戏称自己在这个展览中扮演着一个“小广播”的角色,也可称之为登陆战的前线哨兵。一方面,他作为老师给学生共享自己欣赏的事物、专业领域最新咨讯,以及提供对外交流的窗口与视野;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位年长的同行,也与年轻艺术家们分享自身的创作经验,并鼓励年轻一代在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
纵然有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所言:“文化是公共的,意义是公共”(Culture is public because meaning is)的时刻,但存续于个体内在的繁芜思绪与外界信息所带来的体验,以及个人对此的演绎,或许更为重要。而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也要接受那些青涩的、生猛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家正在试图闯入、突破这看似被商业固化的文化桎梏。艺术家所经历的旅程可能终将无奈地趋向同一个目标,但他们以尚未成熟的青涩姿态试图抢先登陆这个复杂市场语境下的滩涂,或许才是真正展现出“多元”面貌的激浪时刻。
展览将持续至 2025 年 6 月 5 日。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