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2023无界艺术展  返回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2023“三影堂无界艺术展”将展出19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从近200份投稿中脱颖而出,呈现本次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的重要群展项目。延续过往的评选标准,无界艺术展在综合考量作品艺术性、思考力和完成度的同时,今年将更开放地容纳多种视觉媒介、注重身体感知和交互参与,力求激发对话与思考,创造多元共生的艺术现场。

    19位艺术家的作品涵盖摄影、影像、装置、绘画、以及数字艺术等多种媒介,展开了对于自我、创伤、自然景观、社会现实和科技生态等重要母题的探索和反思。其中,许多艺术家将目光对向自己,探索了自我、家乡和文化认同的联系与冲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生活。李佳栋、徐飘的作品从个人经历出发,关注自身或家乡,在社会流动的背景下试图抓住记忆深处的个人体验和文化认同。而蔡科达用绘画的方式同样望向自身,完成了对于困境的精神书写。罗婉琦则用信件、日记等文本与照片形成互文,将摄影行为本身作为弥合家庭冲突与创伤的方式。董宇鸾和李博琰则从个人的成长和遭遇出发,凝视身边的风景,展开对现实的关注与反思。朱雨田的作品则用细腻的影像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呈现出心理与物理层面之间“似近似远”的矛盾图景。李昕瑜的作品则从自我的梦境出发,关注阈限空间和轮回等概念,用电子影像、装置等媒介构成了关于恐惧、焦虑的空间叙事。

    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也是众多艺术家关注的议题。尹相启的作品使用一系列关于月亮的图像,折射出在神话被科技征服后,人类对自然态度的转变。石迪夫一种去人类中心化的叙事望向旷野,展开对于自然作为图像景观的反思。史文斌则关注作为人造自然的城市植被,以及其所反映出的空间位势与权力结构。卢伟昊将城市视为舞台,呈现城市中个体与群体的生活样态。龚绎明借用“心理地理学”的概念在地方和地点之间创造出新的神秘对应关系。类型学的创作形式也被很多艺术家使用,吴比关注日本街头的议员肖像海报,虚假的笑容和海报上的自然痕迹形成对照;贺坚则拍摄自己上下班路上的景观变迁,呈现旧屋的生活痕迹其背后即将建成的崭新城市;而刘学文关注家乡东北的工业遗迹,体察时间的流逝。

    计算机生成图像,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这些技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和表达方式,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和思考空间。方柳贻使用数字技术生成了一个数字空间中的“极乐世界”,探索科技语境下的精神正念的概念,而刘禹桐则从机器的视角望向人,聚焦“触摸”这一人机交互中最普遍的行为,以及在这一行为之上机器被赋予的人文情感和现实映射。黄明辉则让人工智能阅读和观看摄影名作,以此呈现其对图像的理解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全新视觉经验。

    由三影堂厦门自2018年发起至今,“无界”展览征集项目已经与百余位艺术家展开合作。我们致力于通过这个项目发掘杰出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希望可以通过“无界”这一平台来展示他们的创作,并以此拓展和促进艺术创作实践和交流。

    文/李子健、肖瑞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