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最葫芦·扈鲁写意葫芦国画作品巡展  返回

最葫芦·扈鲁写意葫芦国画作品巡展

-
参展艺术家:扈鲁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10月29日—11月6日,当代“葫芦画派”创始人、葫芦文化研究专家、著名画家扈鲁先生,将携最新写意葫芦创作抵沪,为上海市民献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最葫芦”国画作品展。

    扈鲁,本名扈庆学,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美术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葫芦画社创办人、社长。扈鲁先生出生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葫芦崖脚下,自幼对葫芦情有独钟,喜爱收藏葫芦,执着于葫芦绘画创作和葫芦文化研究,颇有心得。因中国古代曾称葫芦为“扈鲁”,遂以此为笔名,寓含“扈姓鲁人”之意。

    扈鲁师从著名画家杨象宪先生,杨先生是当代绘画大师潘天寿的得意门生。扈鲁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大学期间的师生到毕业后艺术创作中的师友,扈鲁都深得杨先生的点拨教诲,所以他的写意绘画深得传统正脉。

    葫芦者,福禄也。寓意平安吉祥,是招财纳福、镇宅辟邪之宝。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人文属性,葫芦从古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历代书画大师笔下重要的创作题材。为了创作好葫芦题材花鸟画,扈鲁悉心梳理了历史上关于葫芦题材的名家绘画作品,从吴昌硕到齐白石,再到潘天寿、杨象宪等先生,扈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突破,其笔下葫芦风格鲜明、渐成一派。杨象宪先生在看过扈鲁的绘画后欣慰地说:“从此我不再创作葫芦题材花鸟画,这个题材就交给你了。”并为扈鲁题写了“贵在坚持”四个大字,鼓励他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

    扈鲁先生的葫芦题材花鸟画既传承了文人画的传统,又明显突破了传统,在技法上大胆探索,吸收西方绘画的养料,融合现代绘画各流派的特长,形式多样,意境高远,给人以或淡雅清秀、或遒劲沧桑之感。

    当代书画名家何水法、孔仲起、霍春阳、李一、康征、高天祥,台湾著名画家欧豪年、李奇茂等诸位先生,均曾向扈鲁面授技艺、悉心关怀指导,对他的艺术创作给予高度评价:“把葫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放置在整个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创作,扈鲁堪称第一人。”著名画家陈玉圃先生曾专门在《光明日报》撰文,评价扈鲁为“葫芦画派开创者”,称赞他的画作中具有“形神兼备的人生修为”、“刚大中正的人生姿态”。

    近年来,扈鲁先生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国画家》《民俗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和画作一百余篇(幅),出版专著《扈鲁画语》《写意葫芦》两部;主持完成“葫芦题材花鸟画及其民俗文化意义阐释”“葫芦民俗及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4项,其葫芦文化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扈鲁先生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葫芦文化研究专家。为了发掘葫芦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实现绘画创作与文化研究的共同发展,2007年创办了葫芦画社,开通了葫芦画社网站,定期出版发行《葫芦画社报》,并于2010年创办了葫芦文化博物馆,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和葫芦文化爱好者搭建起葫芦艺术创作和文化研究的平台。目前,葫芦文化博物馆已经发展成为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多功能文化展馆,收集了海内外的葫芦图像、葫芦器物、非遗藏品和工艺品等一万余件,成为传播弘扬葫芦文化的主题特色展馆。创办以来,已接待海内外各界嘉宾万余人次。

    新西兰国会议员、国会教育与科学委员会主席杨健先生在葫芦文化博物馆驻足观览近两个小时,他感慨地说:“扈鲁先生对葫芦文化事业的执著令人感动,取得的成果令人敬仰。这既是扈鲁先生对民族历史与中国文化的贡献,更是对人类文明与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国社科院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先生曾多次到葫芦文化博物馆交流指导,参与规划并亲眼见证了博物馆的发展,他说:“扈鲁先生专注于葫芦文化的搜集、整理与保护,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厚重文化积淀,向世人展示了葫芦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为葫芦文化树立起一座丰碑。”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梅庆吉先生参观葫芦文化博物馆后深受震撼,专门在《中国文学》刊发长文,称赞扈鲁先生的葫芦艺术创作和葫芦文化研究已经“雄踞葫芦文化的最高点”。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曲阜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扈鲁先生于2015年发起并主持编纂十卷本大型《葫芦文化丛书》。丛书由中国社科院规划设计,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编委会由中国社科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书局、云南社科院、南开大学、山东工艺美院、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云南澜沧、辽宁葫芦岛、山东聊城东昌府等三地的有关人士,以及美国、巴西、法国、日本、新西兰等国的海外友人,共计40余人。丛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文学卷”“图像卷”“海外卷”“器物卷”“植物卷”“澜沧卷”“葫芦岛卷”“东昌府卷”共10卷,将是第一部对葫芦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并对有关史料、文献、图像等进行梳理集结汇编的大型丛书,被学界誉为“填补国内外葫芦文化研究空白之作”。

    艺术是文化之脉,文化是艺术之根。扈鲁将艺术之根深扎在文化沃壤上,对葫芦文化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反哺着他的葫芦绘画艺术创作,令他的画作处处彰显着超凡脱俗的独特魅力。即使方寸之间的寥寥数枝,也气势恢宏、苍劲拙朴,透射出撼动人心的深沉力量,令人从一种摇曳的姿态中,感受到深藏不露的超逸之志与冲穆之神。

    近年来,扈鲁先生的艺术事迹被《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羲之书画报》、美国《世界日报》、日本《全日本爱瓢会会报》、新西兰《中新时报》和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山东卫视、新西兰中华电视台等多家海内外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其艺术作品被北京、云南、辽宁、山东,以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国内外的众多博物馆、画廊、学术研究机构和个人收藏。

    本次上海展览,是继北京、辽宁、云南、山东和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地之后的第14场巡回展出,将展出扈鲁先生最新创作的精品力作50余幅。扈鲁先生将携齐鲁之风、儒雅之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重新诠释葫芦的人文内涵,为您呈现一个不同凡响的“壶中日月”。

    画展由朱屺瞻艺术馆和葫芦画社联合主办,孔孟之乡儒商会承办。展出地点:朱屺瞻艺术馆(上海市欧阳路580号);展出时间:10月29日—11月6日;画展将于10月29日下午三点举行开幕式。画展组织方寄望本次画展能为上海艺博盛会增光添彩,并诚邀书画方家与各界朋友光临指导。


    展览图片


    展览评论

    名家评点扈鲁艺术创作

    著名画家何水法先生参观画社后勉励扈鲁说:“扈鲁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创作了不少佳作,特别是对葫芦进行专题创作,选材精妙,富有特色,风格独树一帜。坚持葫芦题材是一种有益的艺术实践,一定要坚持下去,不断丰富提高创作技法,力争取得更大的艺术成果。”

    著名画家陈玉圃先生在《光明日报》为扈鲁撰写了评论《畅达灵秀、意态闲古——评扈鲁的中国花鸟画》:“扈鲁正在开创‘葫芦画派’,这一观点并非由我首先提出,但是我十分赞同。他的聪颖与勤奋、执着与志向令我印象深刻。”

    著名画家孔仲起先生说:“画葫芦者众多,但像扈鲁者甚少。扈鲁的作品构图完整、富于变化,表现出或若即若离、或痛快淋漓之感;尤其是画藤,将书法中的狂草技法融于画中,中国书画最强调的气势、韵味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著名画家霍春阳先生说:“扈鲁的画好,好在什么地方?好在‘放松’二字,这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先生认为:“扈鲁在这么窄的题材内,表现出这么丰富的内涵,非常难得;有的作品色彩取法自然,虽然是洗笔水的原色,但浓淡之妙存乎一心;有的作品用墨沉着,有苍润的对比,反映出作者的性情和思想,是思想的宣泄和释放。”

    康征先生专门撰写了《葫芦的文化品格——散谈扈鲁画葫芦》:“葫芦作为中国花鸟绘画的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代,但是把葫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放置在整个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创作,我以为确实是从扈鲁开始的。扈鲁的绘画通过淋漓的笔墨为葫芦造像,为葫芦讴歌,为葫芦树碑立传。”

    台湾著名画家欧豪年先生说:“扈鲁的作品很有趣味性,用笔简练,几条藤一穿,葫芦画的意境就表现出来了。”

    在看过扈鲁的作品后,台湾著名画家李奇茂先生题写了“葫芦”两个大字并附记:“观其作品多为葫瓜取材,笔墨生动雅韵,很有大艺天资,为人忠厚谦诚,是难得艺术人才。”

    杨象宪先生看过扈鲁的作品后高兴地为他题写了四个大字“贵在坚持”,道出了扈鲁最宝贵的意志品质,他说:“扈鲁的创作已经从效法师长,进入自成一家的境地了。”

    著名画家高天祥说:“从扈鲁画集中的素描看出他下过功夫,基础扎实,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彩画部分虽华丽多姿,却也耐人寻味。最好的是中国画花鸟和山水,用笔用墨,起伏跌宕,以书入画,墨色变幻,有传统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