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非想”——当代佛教艺术邀请展  返回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金秋时节,北京一莲艺术空间将迎来一场大型当代佛教艺术展——“非想·当代佛教艺术邀请展”。北京觿堂当代艺术馆和一莲艺术空间共同创办的当代佛教艺术展事,旨在弘扬、展示中华佛教文化魅力,继承和发展中国千年佛教文化艺术遗产,呈现中国当代佛教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以“非想”为主题,鼓励当代艺术家对佛理进行个性阐释和对佛教艺术形式进行时代探索。本次艺术展将于2021年10月16日下午3时隆重开幕,作为一场大型当代佛教艺术作品展,该展汇聚了以佛文化为主题的装置、雕塑、油画、当代水墨等艺术臻品,正印证了本次展览的主旨“大千世界,皆有佛缘”。

    《非想之是》
    文/王春元

    今天已经过了给艺术一个不俗定义的时代。任何强求"纯艺术"的努力,都是上溯历史的逆行或募拓。
    三世纪雕塑佛像的人,不过一个匠人,与众不同的是,他将那颗虔诚相信存在善与真的心,放入雕塑对象的身体。人之初,性本善,渐渐长大,没有人躲过异化。

    所有人面对那尊佛像,之所以确认为艺术,是生活的自惭形秽。工匠没有神性,造不出圣佛,有的是不曾忘却少年的真与善。后人确认美好,因为这份少年憧憬,曾经有过,像一次重逢,所以亲切熟悉。佛确有一个神性,贴近人心。只是我们无法一直守护心中的真善,所以每一尊佛,带来锥心的痛爱。

    人性人心,几千年改变不多,艺术的本质也改变不多。

    艺术从不存在时间概念的现代性,直指人心的艺术,一诞生,即永生。

    现代艺术最伟大之处,在于唤起心灵自省,是一种没有罪恶感的审美行为。

    作为赏评,给予一个新秀作品的不吝赞言的肯定,是之有过人的生发。本想用多一点篇幅,与站在画前观者,讨论艺术家充满原创力的野蛮,每一幅画的色彩构成,是怎样的心性和情绪的呈现?是否在审美视域存在开拓意义?为了尊重现代艺术的体验原则,这些探讨,留给每一位观赏者。

    大家应该知道,无主题意味低浅的进入门槛,绘画中所有色彩的深浅、流动、团块轮廓以及交叠碰撞的关系,隐存着牵连普通人情感和社会万象的线索,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审美经验,凭直觉接触,就会受益非浅。

    浅,就是今天非凡艺术的定语。

    一个人的学问多寡,很其次,最怕脑子拎不清。

    有文才的人,难免揣着留名的心,很少知道大才天佑,小才鬼磨。自古以来,一篇青笺留名,已占尽人和时利的运气。多少痴人非要苦熬灯油,图一个长盛不衰的大愿景,至死方休,殊不知,才华若尽,偏要掏枯井,像看坟似地守着唾沫已干的小小口碑,或以为守名即可守财,结果大家都堵心。

    名只有一,情则多,可填沟渠,也可灌百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