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览前言
8月27日下午,“悟 空——跨媒介实验艺术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幕,出席开幕仪式的嘉宾及观众达到二百多人。本次展览形式丰富,包括了水墨、油画、雕塑、水彩、数字艺术、实验音乐、行为艺术、VR虚拟现实、摄影装置等众多版块,众多艺术家就一个展览主题根据自己的思想来创作。展览首先由总策划人乔闯发言:乔闯谈到艺术家以科学技术,衍伸出了“科技艺术”。艺术家可以也被允许利用N种非常规媒介,去呈现出他的新作品实验命题,但别形而上化某种实验媒介,这种你或不同地域小众群体同时递进的“新艺术”,只不过是你们带入大家去换个角度去猎奇世界的“新观察方法或新方式”而已。但我总认为无形态“禅”,该有个有形态的“壳”。这个“壳”中必然会有隐秘的冲撞与运动。试想由内往外撞破会诞生有形态的物质“体”。由外而内的打破那可能会分裂溢出非常态的结果。希望冲撞运动时态的我们,借助多种不同的介质也冲撞出一个理想的结果出来。
接着由“悟 空——跨媒介实验艺术展”之玄墨单元的策展人殷庆广发言,殷庆广谈到这次展览水墨单元邀请了国内众多中青年水墨名家来参与这次展览,并且也有一些著名民间艺术家和圆霖法师这样的佛学大师作品参与本次展览,他提到水墨的再多形式呈现,艺术创作者都有其相应的价值内核驱动。今天资讯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完备,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墨、水、色、纸、笔的自然神性;人的思想灵性;再加科技的神通,未来的水墨如何更丰富,有待我们畅想!
“悟 空——跨媒介实验艺术展”之明心见性。西画单元策展人谈到本次展览邀请了国内一些省市的中青年当代艺术家根据作品主题来创作作品,虽然大家所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但是都是在悟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内在的意识。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任何一种文化血脉与模式都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与更新、面临着新的科技文明之下的文化冲突与整合。但不论怎样,这些新的媒介和表现对象它是艺术家内心文化精神、审美心理对于异质艺术内核的“我化”与“转换”。
“明心见性”单元参展艺术家。当代艺术家、同济大学何伟副教授接着发言,他提到艺术与科学的一种必然联系,往后会产生许多新兴的学科,当代艺术也必然要和科技相结合,产生新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对科技介入艺术给予厚望,何伟教授自己作品本身也是在寻求在媒介上的突破,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禅壳”单元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计算机艺术家李元素先生继续发言,他谈到了数字实验艺术对艺术发展的推动,当今各大美院都开设了数字、新媒体和实验艺术系,这些也是能迅速洞悉前沿杰克的变化与趋势,探索实验艺术的发展方向,这次李元素带来的参展作品 真虚-真实的虚拟美术馆 利用3D及数字艺术展示了一个未来化的艺术空间效果。
本次展览得到众多科技圈的关注,国际一流水准的3D引擎“Quantumas”研发者Dex先生和全国第二大超微半导体公司 AMD中国研发总监 CTO楚含进先生作为参展艺术家为展览打造了专属的VR互动体验作品《悟空》,被一些业内观看过的专家称之为亚洲顶级效果。国内著名科技企业联络互动VR项目负责人居大功先生和青瞳视觉创始人祖厚超先生等都专程来现场参观展览,并且进一步就科技和艺术结合等探讨了一些新的想法。开幕结束后,国内著名虚拟乐队《英水帝江》乐队队长赵元现场为观众展示了乐器尺八的即兴演奏,同时行为艺术家许多余和李可欣也一起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行为艺术表演作品主题为《诗经》。展览的几位策人表示,这次跨媒介实验艺术展也只是一个尝试和开端,往后会继续深入科技与艺术的展览细节,加强当代艺术和科技艺术的互动关系。
艺术的新必要性是警觉性防范:退回到禅宗一样的状态,愿意让新的思路和形式从科技中出现,然后培养、培育和重新播种。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对互联网、虚拟现实和高速运行的计算机感到新奇,反而觉得它们是构成现代生活理所当然的一部分,这些科技不再简单的被视为艺术的工具,因为现在包括未来,它们成了构筑艺术发展的必备因素!科技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互动的手段,如动态系统、创新过程、转变艺术出现的性质、改变和发展。科技的进入,使得艺术不仅为观众认识世界打开一扇窗,更是为观众建造了一扇门,并邀请观众进入这个互动和转化的世界!这次展览邀请了70多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及科技艺术团队参与,包含了VR虚拟现实、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实验音乐、行为艺术、装置、当代水墨、架上绘画、雕塑这些门类,这次展览邀请到了不同艺术领域的知名艺术家参与,大家在同一个主题下进行作品创作,这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希望不同的艺术领域通过艺术和科技的融合达到共生。
本次展览得到了科技圈和艺术圈的广泛关注,届时国内科技圈的一些知名人士将现场和当代艺术家们一起探讨科技与艺术的相关性,并且就进一步在赛博知觉、技术智力美学、VR虚拟现实等领域探讨新的合作形式。
二.
主办单位:南京巨阵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重庆东兴艺术机构
特别支持:玛狮工程机械(合肥)有限公司、南京绘唐标识标牌有限公司、南京高大师啤酒有限公司、精神食粮
总策划:乔闯
特邀学术:朱墨
艺术家名单:(分三个板块)
《悟空》之“玄墨”参展艺术家:
[圆霖法师]、吴震寰、朱雅梅、聂危谷、孙磊、石荣强、沈沁、范治斌、毕可燕、黄欢、石晓、田卫、屠鸿辉、邵炳凤、张明弘、贾秋玉、李戈晔、张富军、杨春、慕新华、赫涛、林奕溥、赵明洋
《悟空》之“明心见性”参展艺术家:
蔡焕彬、陈迪、杜海军、何伟、谢宏军、潘小荣、周多劲、曾杨、耿德法、胡玲、 张玉坤、谢孝新、杨凯歌、司马列东、连卓奇、房敏、王迪、刘童成、周穗如、先智勇、徐万周、韩超、刘养闻、古月江、耿玉明、刘冰、曹昊、罗伟安、吴广、陈鹏、施海兵、孔梵、谢文明
《悟空》之“禅壳”参展艺术家:
英水帝江、DEX+楚含进、李元素+田元、 许多余+李可欣、谢泽、李彩廷、米恩嘉、臧嘉、乔闯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Technode、动点科技、VR部落、青瞳视觉、东方早报、文汇报、虹口电视台、宝藏网、艺术人文、中国艺术品网、卓克艺术网、华夏收藏网、ARTLINKART、中国文化艺术网、中国文艺网、星尚频道、艺厘米
▲悟 空——个体经验与艺术之为
文/朱墨
“悟 空”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实为一种隐喻,它巧借了佛家用语,亦让人联想起讲述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记》。“悟”的前态必定陷于混沌与迷茫;而“空”的另一端则是纷繁聒噪的现实。行进于大千世界之中的艺术家们,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与压力,找到本真的自我往往需要漫长的努力与等待。从这个意义上讲,从“悟”到“空”代表了艺术的修行过程,“悟”是必经之路,“空”才是正果。
展览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命题性,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多位艺术家,针对同一主题分享出自己的作品,并在殷庆广、司马列东、乔闯几位策展人的共同推动下以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鉴于媒介的殊分在中国艺术史语境下存在某种独特的时序关系,展览于是被归纳为三个单元:第一是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传统水墨介质;第二是油画、水彩、雕塑等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经验的介质;第三是因信息革命而不断涌现与翻新的多媒体介质。需要看到,如此分类并非简单地将话题引向对创作手段或作品风格的探讨,而是要让我们感知这个时代更为普遍性的东西,即身处不同背景下的艺术家与时代的种种遭遇,进而触及“个体经验如何作用于艺术之为”的核心话题。
第一种遭遇体现在时空的维度上,一方面,人们的个体空间变得更为独立了。活在“微”时代的人,微小到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然而离了虚拟世界便寸步难行。人们的个体空间也许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更为空阔与私密,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联接或屏蔽外部世界。甚至在艺术家看来,拥有一间好的工作室,目的就是让个人与外界得以成功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时间对人的驾驭却更深了,大家依赖网络、依赖种类繁多的娱乐和消费,也同样将日常精力消耗在工作、通勤、教育和因社会规则而产生的种种办事流程之中。杜海军的“城市镜像”系列就是对当代城市时空图景的生动描绘,一栋大楼每一扇窗户中都独自演绎一出“家庭剧”,彼此之间虽近在咫尺却毫无关系。此种情形下,像古人一样花费漫长时光去完成一件独作恐怕只会导致“人格分裂”。空间的私密化与时间的零碎化,促使艺术家将更多精力用于追求表达的简单直截和创作的体系化。这意味着我们若以单件作品的角度去审视创作,许多作品都是不尽完美的,它更像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一部分艺术家甚至更愿意采取合作的方式,其实是对时空的重新整合以及分工互补。比如从事实验音乐的“英水帝江”组合,就是依据网络平台而建立的地域联系,组员中一些人甚至素未谋面,但这并不影响彼此的沟通,反而让各自的小世界更为从容不迫。
第二种遭遇即是媒介,跨媒介是本次展览的一大特征,媒介作为话题的存在,不仅提示了作品的创作手段,更提示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观看方式。在信息闭塞、社会进步缓慢的时代,艺术家观看与学习的媒介,无非是官方展览抑或极为有限的杂志与画刊,他们在有限形式中与单一评判标准下一争高低,只要主题合乎时代脉搏、创作技法更胜他人一筹,就意味着成功,其时媒介往往作为技法的依托而存在,对作品水准的评判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权威的逐渐远去,媒介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今天的艺术家置身于信息时代包围之中,架上绘画、动画影音、立体装置等等都被作为习以为常的表达媒介,相互之间的借鉴与混搭为创作者提供了杂糅的经验,更成全了具有差异性的精确入微的个体表达。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即便是一些运用水墨等传统媒介创作的作品,就像石荣强笔下的花鸟、何伟笔下带有抽象意味的风景、以及一些艺术家笔下的光,也都融入了摄影、影视、数码、平面设计等新的媒介因素。由此可见,审美标准因媒介的交复作用而被极大地拓宽了,归属于不同“趣味共同体”的艺术家们,并不一定需要跟别人比,而是要始终将个体经验下的精确表达作为最重要的参照系,在自身的脉络之上寻求成长与蜕变。
第三种遭遇源于商业社会背景下,艺术家的多面身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迷茫。由商业社会所缔造的艺术市场体制与艺术江湖发挥着巨大作用,许多新晋艺术家既要以生产者的身份熟悉商业规则,又要作为社会活动家经营人际圈层,博得提携与认可,还要保持自己作为独立思考者的身份,面面俱到谈何容易。艺术家原初的创造力极易沾染社会习气而消失得荡然无存。在此种社会条件下,一名艺术家需要找到一种平衡,它既符合生存之道,又不至于迷失自我,因此他们的作品既要有不退步于现实的一面,又要具备多向度延展的可能,以便获得后续的强大生命力。也就是说一件作品可以是“多栖”的,在展厅中是一件纯艺术,在工艺品作坊即变身为衍生品,在动画影视工厂则成为原创视觉元素。展览中可以看到,李元素以3D和平面绘画共同生成的具有东方特征的数字艺术;黄欢那超现实主义题材的宗教绘画,在具备鲜明的个体面貌的同时,也许还蕴含了许多尚未开启的可能性。奋斗中的艺术家多少都会发现自己身上的许多优点与潜能,然而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长久保持一双发现的慧眼与创造的激情,则有赖于真正的独立人格。
个人与时空、媒介、社会的交互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遭遇,在今天共同构成了当代艺术家生存发展的现实环境。现实的确有其“枷锁”的一面,易于让艺术家在束缚中昏睡而失去前行的动力,但同时也有其“拐杖”的一面,可以帮助艺术家获得更多的资源和选择。
能否摆脱束缚并驾驭现实,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判断、勇气、心志、品味等诸多因素。没有任何权威理论能够告诉作为个体的艺术家如何实现艺术的自由,因为后知后觉的理论教条永远也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鲜活材料。新的发现必然依靠点点滴滴的努力才能悟得,为了获得个人表达,实践中的参悟必须将个体经验作为最重要的参照标准,并不断敦促艺术家反省自我,提出新的目标。也许当一次次不懈的探索与追问都化作过往烟云,暮然回首,个体的价值才渐渐浮现出来,由“悟”到“空”,在通往理想的那条路上,每一个人必然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2016年8月14日
▲心象之山
文/殷庆广
艺术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始终是属于人的,艺术体现是人文关怀和自然体验。中国古代山水画,从物境美到心境美,再到高度提炼的笔墨美,作为绘画主体的文人,卓越的文化修为及本体意识的高度自觉。
为其艺术的精炼奠定基础。
面对当代艺术语境,诗性化的、悠然自得式生活逐渐缺失,复杂的社会变革、多元的视觉冲击,作为主体意识的绘画者,如何注重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屏蔽繁多的纷扰,放大人的本质力量,从经典的牢笼和新潮的图式中突出重围,树立自己对自然,人及物的终极认识。
物之繁、理之涵、象心声、墨之迹。此次展览以悟*空为主标题,水墨部分以玄墨为副标题。意在从时间到空间跨度上展现艺术之探究。
今天传统文人阶层的断革,个人经验在艺术领域的独特体现凸显,学院式的艺术教育、民间原始经验性的传承、职业化的艺术探究,多样化的艺术成长之路,水墨作为生化之源,如何消解传统、解构当下、融合东西方理念,在个人悟性下,呈现出时间与地理空间上的契合。水墨的向心力,多层次的实践探寻,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展览面对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作品展示,深层次挖掘个体水墨经验给我们启迪。在全球化的当下,呈现出我们水墨的独特魅力。
▲明心见性
文/司马列东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明心见性”中的心指的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这个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彻见真性也。从绘画上来说,“悟 空”在创作观念上,追求的是“随物宛转”、“与心徘徊”。即一方面要求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另一方面又要求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
我们对于本体(终极存在)有两个知识,一种是分别知构成的“可知的知识”,是关于本体的知识,另一种是般若直观下呈现的知识,是“不可知的知识”,这不是关于本体的知识,毋宁说是主客相对之上的境界。大家都已知道禅宗是讲‘悟’或‘开悟’的。在艺术领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所谓‘悟’作一个比较明晰而通彻的剖析。“悟 空”追求的是 “心游物外”、“物我为一”的一种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神游的境界,作为艺术作品就不能局限于对形象的具体的某一个特定时间的再现,而是要求艺术家经过主观的提炼、概括与取舍,融合自己对自然物象的印象和感悟,对其作一种抒写性形象塑造,精心经营画面形式来传达某种意境。这是一种与自然处宇宙相通相融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所以艺术家根据自己本性及对世界、社会、生活等等的认知,从某一点来表达自我的内心。
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任何一种文化血脉与模式都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与更新、面临着新的科技文明之下的文化冲突与整合。但不论怎样,这些新的媒介和表现对象它是艺术家内心文化精神、审美心理对于异质艺术内核的“我化”与“转换”。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对“悟 空”这一主题有着不同对象的表达,不论是一花一木还是一山一水或者城市景观,无不是艺术家在修自己内心里的禅。
▲关于《禅壳》的言论
文/乔闯
艺术家以科学技术,衍伸出了“科技艺术”。艺术家可以也被允许利用N种非常规媒介,去呈现出他的新作品实验命题,但别形而上化某种实验媒介,这种你或不同地域小众群体同时递进的“新艺术”,只不过是你们带入大家去换个角度去猎奇世界的“新观察方法或新方式”而已。但我总认为无形态“禅”,该有个有形态的“壳”。这个“壳”中必然会有隐秘的冲撞与运动。试想由内往外撞破会诞生有形态的物质“体”。由外而内的打破那可能会分裂溢出非常态的结果。希望冲撞运动时态的我们,借助多种不同的介质冲撞出一个理想的结果出来。
400-96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