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空间隐喻作为方法论  返回

空间隐喻作为方法论

-
参展艺术家:徐越、徐嘉迅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在更为广泛的文化意义之内,倘若承认当代社会正在经历某种相对于早期现代化进程而言,更加多元而复杂、多义而模糊的普遍性思潮转变,则「空间隐喻作为方法论」展览所呈现的,JXY Studio 对于建筑学这一独特媒介的多维度探索,可以被视作如是语境中多样而发散的可能,它们并不直接关乎其学科更迭或本体发展,而更在于间接地重新挖掘其语汇,重新认知其影响,重新审视其边界。

    第一部分|艺术的建筑学蓝本

    宥于某种基于权力与地位及资本与角色所约定俗成的法则桎梏,并且由于始终无法摆脱狭义的物理局限及物质枷锁,身处所谓后激进时代的本土当代建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除关注功用性微观进步以外,似乎一直被动地陷于一种盲目的、停滞的乃至与其他领域,尤其是艺术学科,无法产生结构性创作关联的失语境地。

    然而,倘若追溯建筑学作为宏观学科的思想根源,谈及到将其视作为艺术框架内某种有力结构的,跨学科的创作意识,则建筑学本身应当具有其独特的潜力,作为永恒变化的,不局限于物质空间的庞大而复杂的载体,容纳关于多种领域范畴表达乃至融合的方法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强调归纳与融合而非分化与边界的体系的失色,在人类世背景下纵使普遍,却于不同的地缘及地域语境中并不同质。当代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尚有仍未被分化对立的物质建筑需求,而同时也存在已然被重新评估定位的、不以物质效用为终极目标的建筑学,能够重现其作为宏观理论结构的扩展潜力。

    第一部分作为一则宣言,一种理想主义的可能性,给出一系列综合的示例,并试图藉此发问:在本土当代建筑背后的经济环境滋养下及其所同时面临的社会发展阶段限制下,建筑学思维能够呈现出怎样有力而包容的空间及关联手段,又能够重新为以其为蓝本所构筑的艺术领域,提供怎样变化而相融的创作方法?

    此部分引入实验性的建筑探索及表达形式研究,作为理解及认知空间创作思维的起点,并由此进一步导向至空间化及结构化的多种数字媒介的抽象型态表达,最终衍生出基于空间与关联及建筑与隐喻的,纯粹而主观的表现性影像装置。

    第二部分|历史转译的可能性

    遗存的历史建筑实体往往作为有形的物质留存及档案纪录,反映并记载着过往,而其中所蕴含着的学科背景及其所追随或衍生出的流派与思潮,则也同时综合而深刻地,无论出于主动抑或被动,透射出古今的时局变化、社会变迁以及文化演变等无形的更迭。

    但当论及其作为建筑物本体的重新使用或是再造以适应新的需求,要求将其视作为纲领性基础的载体,以其学科逻辑或思想根源作为指导空间性策略的先验脚本时,则往往面临某种困境,除习惯性的宏大叙事概括、价值符号挪用或象形物质堆砌外,似乎无法直接从其有形或无形价值中汲取可供转换而不失其精神的原则及方法。

    这种指导性功能缺失的本质,首先与纪录记载所使用的媒介相关,其中不乏大量经过重新抽象及转换创造的物质,包括书画及诗文等体裁的纪录;而由此衍生出的解读与研究的复杂性,使得流于表面的借用及拼贴作为实用方法而被纳入考量;进一步地,这样的思维惯性,造成当代追求归纳性概括及符号性直译的过度同质倾向及连带的行业习惯,乃至于影响对于公众认知及社会认同的引导。

    第二部分收录了关于历史建筑更新与修复及转译与再造等议题的多种可能性探索,以如是多样化的设计研究及理论描画,作为当代建筑设计范畴内城市与空间甚至人文与历史转译可能性的示例,试图丰富其方法论及语言库,最终导向更为深刻而多元化的实践。

    此部分关注从广州核心旧城街区,到当代历史城区范围,乃至更为宽泛的中国本土区域,涵盖从具体保护建筑实例再造,历史街区城市节点演变,到中国性传统建筑抽象原则转译,并进一步引入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地块的更新命题。

    第三部分|影像的压缩与扩展

    静态影像对于时空的压缩,体现在其作为二维平面图像,对于单一三维空间及内部物质实体的叠合与映射,除个别自由度极小的技术性表现外,于时间维度上有所缺失。而其内部彷彿已然固定的,对于创作者而言,布景式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以及对于观看者而言,鉴赏式的体验与感知方式,也与其表现维度的限制不无关联。

    动态影像则填补了关于时间这一第四维度的空隙,对经过静态影像压缩的空间图像,增加另一层次的压缩,并且由于其所表现的空间及物质得以摆脱单一景框的限制,从而衍生出更为多样且全面的,关于序列排布、观感控制及情绪操纵的技巧与方法论,使得时空作为互斥而又互补的维度同时影响观众的认知体验。

    如是一般性影像定义中,纵然存在对既定压缩进行丰富与变化的可能性,其表现结果仍难摆脱作为被表现时空对象的切片或节选而呈现。然而是否有可能以后置的空间操作,如结构重复、序列重排及相似重组等,作为挑战与打破关于人、物及事的表现手法,使得结果本身作为更丰满且立体的内容及系统,在更深层意义上相较于对象更为庞大,从而足以被视作对时空的扩展?

    第三部分从讨论时空压缩与扩展的角度,重新挖掘关于影像创作与表现方法,认知与观看方式,及思考与逻辑的变化潜力,探索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作为主观创作手段的空间观念表达功能,试图从这一价值切入以拓宽影像作为表现媒介的边界。

    此部分以底片摄影的静态影像为基础,包括隐喻空间性与多孔性的多影像群,数字拼接的空间扩展影像组合, 及散文式的独立影像纸质志,并进一步引入以 Super 35 数字摄录的实验性动态影像,包括一个无声短片装置及三个有声短片装置。

    透过以上三部分似乎若即若离而又相互关联的探究性创作实践,他们观察并意识到一个隐隐埋藏的动机,一条逐渐浮现的线索,一种贯穿始终的方法论:关于空间隐喻的重新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