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家 | 張逸斌  返回

家 | 張逸斌

-
参展艺术家:張逸斌
展览作品

    展览介绍

    錦藝舫榮譽呈獻現居倫敦的香港藉藝術家張逸斌(Gordon Cheung)於香港舉辦的首個個展 -《家》。張逸斌的父母生於香港,後來移民至倫敦,張於倫敦出生和長大。本展覽命名為《家》,寓意藝術家回到他的其中一個「家」展出一系列新作,當中包括混合媒介繪畫和中式窗柵裝置。這次展覽中,張探討並批判全球化資本主意和其權力機制對於身分認知、國家版圖和歸屬感的影響。

    「家」意指一個人身為家庭的一份子所居住的地方,同時也意味着一個離家的人本能的歸心。藝術家張逸斌擁有中英兩地文化背景,經歷了1997年殖民地香港從英國統治回歸中國的歷史時刻。他的雙重身分促使他思索「家」的意義和「征服」的敘事方式:我們身處於資訊發達而社會制度快速變遷的時代,對於「家」的理解有否改變?社會以「文明」和「發展」為名所拆毀的房屋和家園又如何贖回?

    香港一向以其新舊並存的獨特建築和街景聞名。這個密集的現代城市由不斷堆疊的歷史、人性和文化原素交織而成,當中的人們不斷為身處的反饋環下定義,卻又同時不自覺地被它影響而成為這反饋環的產物。張筆下的風景繪畫探討的正是香港這城市的變遷。作品描繪了香港和深圳兩個鄰市之間日趨模糊的邊界,以及這帶來的身分認知和矛盾。通過作品,張探索了人們意識中永恆的問題:為誰、為何、為什麼而活?

    張逸斌的作品圍繞着歷史的演變和虛幻的文明兩個主題,描述了我們身處於高科技時代所面對的不斷變化,從而逐漸改變着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

    張為這次展覽創作了全新的一系列中式窗柵裝置,懸掛於展廳不同角落。作品以藝術家常用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剪報和竹竿為材料,並參照傳統中國房子的窗柵設計而成。當然,這些老房子連同這些窗柵設計已經於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被拆掉而於現代社會不再復見。在展覽中,它們成了資本共產主意的誕生的隱喻。

    從窗柵的空隙中可窺見藝術家的靜物花卉繪畫。作品中的花於虛幻明亮的燈光下盛放,半立體地從畫布伸延出來,花瓶富麗堂皇。這系列作品以370多年前的荷蘭黃金時代靜物繪畫為靈感,象徵着現代資本主義的誕生。當年的「鬱金香狂熱」成為了世界首宗經濟泡沫事件。張的作品影射了荷蘭當年如何盲目追求權力和財富,選擇只表揚富裕的一面而忽略了其背後的侵略、奴役和軍事貿易路線等黑暗面。花瓶下的抽象形狀實為南中國海島嶼的外形,由沙和顏料組成。藝術家特別選取「沙」為材,暗示了填海、屬地主義和文明發展等概念。畫中巨大的花瓶和氣勢洶洶的花朵座落於風吹便散的沙島上,藝術家通過這意象提醒世人權力和佔領大多時都是曇花一現。

    張逸斌的香港首個個展《家》意味著藝術家回到一個他認為是「家」卻又陌生的地方 - 它的陌生來自歷史、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變遷。通過他那虛實交錯的靜物花卉繪畫、風景繪畫和窗柵裝置,張於作品中探討個人和群體面對變遷、掠奪、爭權和資本主義時所經歷的矛盾,提醒我們尋家的意義。

    《家》將於2018年11月16日至2019年1月11日於錦藝舫展出。


    展览评论

    藝術家及作品簡介:

    張逸斌 於1975 年生於倫敦,現於倫敦生活和工作。

    近期展覽包括 New Order Vanitas,Ann Norton Sculpture Gardens,邁阿密,佛羅里達州 (2017) ,Here Be Dragons,Nottingham Castle Museum,諾丁漢 (2016) 和30 Years of CFCCA: Gordon Cheung, 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曼徹斯特 (2016)。他的作品被收藏於世界各地知名的博物館,其中包括: 大英博物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倫敦,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克拉科夫當代藝術博物館,克拉科夫,Whitworth,曼徹斯特,UBS Art Collection,HSBC Collection。